沧海遗珠(拼音:cāng hǎi yí zh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宋·
宋祁、
欧阳修《
新唐书·狄仁杰传》。
成语出处
宋·
宋祁、
欧阳修《
新唐书·狄仁杰传》:“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沧海遗珠”。
成语故事
唐代人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大原)人。在唐高宗(李治)时期,历任侍御史、宁州刺史等职。武则天时期任豫州刺史。后来,被酷吏来俊臣诬陷下狱,遭到贬谪。武则天神功元年恢复相位,是武则天晚年最信任的大臣。
狄仁杰初入仕途,任汴州参军,当时被人诬告,朝廷让阎立本召他问罪,结果,阎立本不但没有给他定罪,反而被才华出众、能言善辩的狄仁杰所折服,感叹道:“孔子曾说:‘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我从你所犯的错误中看到,你是大海中一颗被遗忘的珍珠,你这样的人才怎么能被埋没呢?”不久阎立本推荐狄仁杰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
狄仁杰担任法曹参军以后,同在并州的另一个参军郑崇质奉命出使西域,郑祟质感到很为难,因为他的母亲当时年事已高,而且体弱多病。狄仁杰看出了他的难处,就亲自拜访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出使,蔺仁基被狄仁杰的诚意所感动,当时就同意了。
蔺仁基与司马李孝廉本来私交很好,当时正因一件小事闹不盾,有一天,两人不期而遇,两人异口同声地说:“狄仁杰对同事的情谊尚王如此,我们不感到惭愧吗?”从此,两人言归与好,而且逢人就说:“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四个月后,被酷吏来俊臣诬以谋反,夺职下狱,贬为彭泽县令。营州之乱时,得到起复。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度拜相。其间,他谏阻了武则天远征拓疆计划,认为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整顿内政、增强国力上,他的意见得到武则天及朝中重臣魏元忠等有识之士的赞同。后为匡复唐室,冒死进谏,促使武则天下定决心,召回庐陵王李显,并立为太子。圣历二年(699年),升为内史。圣历三年(700年)九月病逝。葬于白马寺东南侧。狄仁杰以他的德行才智,成为一代名相,证明他确实是一颗“沧海遗珠”。
成语寓意
以珍珠比人才,又用采珠者的遗漏而导致好珍珠不能出水为用。采珠人,则被喻为用人的为官者。人才被埋没虽然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则是要有慧眼识珠人的发现和推荐。韩愈有云:“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只有去像伯乐了一样了解千里马,给千里马提供特殊的生活条件那样,了解人才,给人才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要允许拔尖,绝不能“吃大锅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不埋没人才。
成语运用
“沧海遗珠”指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人所遗漏。比喻被埋没的杰出人才或珍贵事物。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唐·
牟融《寄永平友人二首》诗之二:“青蝇点玉原非病,沧海遗珠世所嗟。”
宋·
王之道《谢张簿启》:“恭惟碧梧停鹄,沧海遗珠,标致故自不凡,才华尤世所贵。”
元·
施惠《幽闺记・士女随迁》:“但有个抱艺怀才,那曾见沧海遗珠。”
冯自由《兴中会时期之革命同志》:“右述兴中会时期中前半期之革命同志,系数自甲午冬至庚子秋止,虽其间不免有沧海遗珠之诮,然大体相差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