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江新樟
樟科新樟属植物
沧江新樟(学名:Neocinnamomum mekongense (Hand.-Mazz.) Kosterm.)是樟科、新樟属灌木或小乔木。树皮黑棕色。枝条纤细,圆柱形,具纵向条纹。叶互生,卵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先端尾状渐尖,尖头纤细,基部楔形,坚纸质或近革质,两面无毛,上面绿色,下面苍白色。团伞花序腋生,被锈色细绢毛;苞片细小,三角状钻形。花小,绿黄色。果卵球形,先端具小尖突,成熟时红色。花期6-8月,果期11月至翌年5月。
形态特征
灌木小乔木,高(1.5)2-5米,有时达10米;树皮黑棕色。芽小,卵珠形,芽鳞紧密,宽卵圆形,先端锐尖,略肥厚,略被锈色细绢毛。枝条纤细,圆柱形,具纵向条纹,无毛。叶互生,卵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4.5)5-10厘米,宽(1.7)2.5-4.5(5)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尖头纤细,长1.5-2厘米,基部楔形,坚纸质或近革质,两面无毛,上面绿色,稍光亮,下面苍白色,晦暗,三出脉,中脉及侧脉两面明显,基生侧脉达叶片长3/4,其余侧脉细小,小脉及细脉两面呈细网状,叶柄纤细,长1-1.5厘米,腹凹背凸,无毛。
团伞花序腋生,被锈色细绢毛,(1)2-5(6)花;苞片细小,三角状钻形,先端锐尖,长不及1毫米,被锈色细绢毛。花小,绿黄色,开花时直径约2.5毫米;花梗纤细,长5-8(10)毫米,具沟,被锈色细绢毛。花被筒短小,长不及1毫米,花被裂片6,三角状卵圆形,先端锐尖,近等大,长2毫米,宽1.5毫米,两面被锈色细绢毛。能育雄蕊9,第一、二轮雄蕊长约1毫米,花药宽大,卵状长方形,先端截平,4室,上2室小,内向,下2室大,外侧向,花丝扁平,宽约为花药之半,短于花药很多,第三轮雄蕊长1.2毫米,花药长圆形,先端钝或近截平,宽约为第一、二轮雄蕊者之半,4室,上2室小,外向,下2室大,侧外向,花丝扁平,与花药近等宽等长,基部有一对圆状肾形腺体。退化雄蕊小,三角形,具柄,连柄长0.5毫米。子房卵球形,长1.2毫米,基部圆形,无柄,先端向上渐狭,无毛,花柱短,柱头盘状。果卵球形,长约1.2厘米,直径8.5-9毫米,先端具小尖突,成熟时红色;果托高脚杯状,顶端宽达7毫米,花被片宿存,略增大,凋萎状;果梗纤细,长约1.2厘米。花期6-8月,果期11月至翌年5月。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云南西部至西北部(景东、维西等地)、西藏东南部。生于灌丛、林缘路旁、河边或疏林中,海拔(1400)1700-2300(2700)米。在干热河谷地带,长势矮小。分布区干湿季节分明,年降水量约1270毫米,年均最低气温约-6.8℃、最高气温约31.7℃,土壤以红壤为主,和青冈(Cyclobalanopsis spp.)、川梨(Pyrus pashia)、窄叶火棘(Pyracantha angustifolia)等伴生。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成熟果实应及时除去果肉,清水洗净阴干,即播或混砂贮藏于通风干燥的室内。播前用草木灰去蜡,温水催芽,当幼苗有2-4对真叶出现时上袋(盆)培育,可提高出圃造林成活率。
条播。覆土须消毒。一年生苗可出圃造林。
主要价值
树常绿、株型美观,供观赏。枝、叶含芳香油。种子可榨油、油供制皂用。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截至2018年,该树种分布非常广泛,种群数量众多,没有遇到任何重大威胁,也没有发现任何重大的未来威胁。
参考资料
沧江新樟.植物智.
沧江新樟.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4 14:3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