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木板大鼓
河北省的传统说唱艺术
沧州木板大鼓又称沧县木板大鼓,俗称“憋死牛”,沧州木板大鼓是一种河北省的传统说唱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产生于沧县民间,起初在深泽、无极、藁城等县广大农村流行,后来普遍到冀中各县,以及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城市。是河北曲种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全国独有的艺术曲种,它对北方大鼓曲群,如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等产生过重大影响。沧州木板大鼓书脱胎于民间,其内容表达上,有的歌颂英雄人物,有的反映民众疾苦,有的叙述历史故事,有的描绘农村生活等等。沧州木板大鼓吐字行腔用地方语音,唱法质朴粗犷。2006年,沧州木板大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戏曲简介
沧州木板大鼓是河北省传统戏曲剧种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独有的艺术曲种,它对北方大鼓曲群产生过重大影响,如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等,都不同程度的吸收沧州木板大鼓的唱腔、曲调等发展而来,有专家称“沧州木板大鼓是京韵大鼓的母根”。
形成发展
沧州木板大鼓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河北省沧县黄骅县等地农村。相传为清代民间艺人李朝臣及其弟子郭树奎所首创,咸丰年间艺人庞凤城加以改革和丰富。
民国初年,沧州木板大鼓进入兴盛时期,后逐渐衰败。1949年后,沧州木板大鼓书进入复兴时期,活动范围逐渐拓宽。后来,除沧州各地外,其足迹遍及京津、山东北部、东北三省及黄河沿岸。
从艺人口传和《民国沧县志》、《沧县文化志》等史籍资料记载:沧州木板大鼓孕育、诞生于明朝中、末期,清初在冀中广为流行,乾隆时,著名沧州木板大鼓艺人李朝臣被召进宫说唱《西厢记》,深得皇帝赏识。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津阳消夏录》里,提到一位沧州木板大鼓艺人刘君瑞,文中称“沧州瞽者刘君瑞,尝以弦索来往余家”,足见当时沧州木板大鼓非常流行。咸丰、同治年间,庞凤城先生将沧州木板大鼓发扬光大。
沧州木板大鼓自产生起,几经时代的变迁,经历了明朝中、末期的孕育、形成期,清初的成熟期,清朝中叶至民国初的兴盛期, 19世纪30年代日寇侵华时的衰落期,新中国成立十几年的复兴期, 1959年至1978年国家经济困难和“文革”的挫折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繁荣期和1989年之后的滑坡期,及2003年以来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抢救、振兴期, 2004年 8月沧州木板大鼓被定为“河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项目”,这一古老的艺术曲种又有了新的发展。
艺术特色
沧州木板大鼓书脱胎于民间,其内容表达上,有的歌颂英雄人物,有的反映民众疾苦,有的叙述历史故事,有的描绘农村生活等等。沧州木板大鼓音乐结构完整,三种不同节奏的板式分别为头板、二板、三板,板速有较大幅度的伸缩。从风格上讲,其唱腔浑厚粗犷,有时似说似唱、似叙似述,地方气息浓郁,句尾声调较重,多为背宫腔。
沧州木板大鼓唱腔音乐为板腔体,曲调简洁独特,粗犷浑厚,对北方许多鼓书与鼓曲如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乐亭大鼓、竹板书等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价值。
沧州木板大鼓演唱时说唱者自持鼓板击节,伴奏乐器为大三弦。大三弦定音与其他曲种不同,老弦子弦同度,因而老弦音声响亮。它的曲调比较平稳,有曲头慢板、双展翅、双高、单高、双出头、单出头快板二六、马兰垛、流水、悲锁板、一刀切等板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沧州木板大鼓演员走上城镇舞台演出,对伴奏音乐又进行了改革,并吸收西河大鼓、河北民歌、河北梆子以及哈哈腔的一些曲调与唱法,进一步丰富了木板大鼓的唱腔。
表演形式
沧州木板大鼓是流布于河北大部分地区的一种曲艺鼓书形式,有小口大鼓、清口大鼓、梅花调、老木板子、老北口木板、怯大鼓、鼓碰弦儿、弦子鼓儿、木板西河调、憋死牛等别称。表演时一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说唱中轮番敲击木板和书鼓,使其与说唱相配合,另有人持三弦专司伴奏。
艺人流派
沧州木板大鼓相传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表演者多为民歌艺人,知名艺人有李文通(李尚志)、曹占奎、李殿奎、张百奎、邓连奎、李振奎、马瑞河、马瑞林、朱化麟、庞凤城、胡金祥、曹金升和何贵海等,其中尤以马瑞河(马三疯子)、朱化麟(朱大官)和庞凤城影响最大、贡献最多。
沧州木板大鼓在沧州地区发展得较有特色,形成以庞风成为代表的庞派、以王福祯为代表的王派、以穆汉青为代表的穆派,在历史上影响最大。王福贞因影响巨大,人送绰号“沧州红”。
代表曲目
沧州木板大鼓的传统节目非常丰富,短篇有《老鼠告猫》、《劝人方》、《度林英》、《郭巨埋儿》、《目连救母》、《赵五娘》等百余段;中篇有《二度梅》、《响马传》、《武松传》、《千里驹》、《金环记》和《姜公案》等上百段;长篇有《左传春秋》、《吴越春秋》、《英烈春秋》、《走马春秋》、《金盒春秋》等“五大春秋”和《薛家将》、《杨家将》、《呼家将》、《包公案》、《刘公案》、《海公案》等“三将三案”,以及《飞龙传》、《马潜龙走国》等数十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3 23:33
目录
概述
戏曲简介
形成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