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域经济
经济学领域术语
沟域经济是指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充分发掘沟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迹和产业资源基础,对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发展进行整体科学规划,集成生态涵养、旅游观光、民俗欣赏、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产业内容,建成绿色生态、产业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经济带,以达到服务首都发展和农民致富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
概况
近几年来,为实现山区经济的循环快速发展,北京市推出“沟域经济”发展模式,并在多个区县试点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为京郊山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
“沟域经济”开辟生态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
所谓“沟域经济”就是集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发展为一体的山区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改革开放初期,急于脱贫致富的部分山区开始对矿产资源进行无序开采。为保护北京大气和水源不受污染,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01年开始,北京市陆续关闭矿山1088处。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多数乡村不仅工业收入减少、运输餐饮业萧条,裸露的环境还限制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农民富后返贫的沉痛教训,让京郊山区开始反思,如何针对自身问题和外部困难,发挥山区优势,走出一条替代矿山的生态友好型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道路,为农民找到新的收入来源。
近些年来,山区一些地区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山区沟域为单元的特色发展道路,通过对沟域内部的环境、景观、村庄、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建成内容多样、形式不同、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沟域产业带,成为京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怀柔的雁栖不夜谷、夜渤海,密云的云蒙风情大道,门头沟的妙峰山玫瑰谷等沟域经济试点的成功,为京郊山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北京六大世界文化遗产有一半在山区,全市154个A级景区有115个在山区,占全市的75%,占全市十个远郊区县的77%。著名的雁栖不夜谷内共有10个民俗旅游接待村、485户农民近3000人从事旅游服务业,沟域产业的繁荣,使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6年就超过了一万元。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因素。
示范点
北京市门头沟区下清水村的“清水花谷”是由联大旅游学院专家团队参与规划的市教委“引智帮扶”工程项目之一,在联大专家的帮扶下已建设成为京西特色旅游项目和北京沟域经济示范点。
重要意义
然而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还不仅如此,在旅游产业龙头效应的带动下,对沟域内的产业进行合理配置,对村庄布局进行科学调整,将农业与旅游业进行有效的对接和融合,将农产品转变为旅游文化消费品,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山区农民逐步从单纯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事农产品深加工、旅游产品的开发制作和民俗旅游接待等工作,工资性收入大大增加,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生活观念也更趋于城市化、更加文明。
69条沟域整体规划已经完成
据悉,未来几年北京市将进一步重点推进沟域经济建设,采取“统一规划、政府扶持、集体搭台、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推进山区特色产业以点带面、集中连片成带发展。
在怀柔区、密云县等几个山区县沟域经济成功实践的带动下,许多山区乡镇都对发展特色沟域经济充满了信心,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探索工作。62个山区乡镇已经对164条沟域的资源现状进行了系统摸底统计,对具备一定发展条件的沟域开展了初步的发展规划设计,其中69条沟域已经完成了整体规划。这些沟域在山区占据很大比例,共有739个行政村、17.3万户46万农民。沟域中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生态产业资源,共计241个旅游景点、318个旅游度假村、639个观光采摘园。这些沟域如果能够走上一条合理规划发展的道路,对于京郊经济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西藏也有沟域经济的概念。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22 15:27
目录
概述
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