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鱼涌是
深圳市龙岗区葵涌街道办土洋社区下属的一个
客家小渔村,距今已有500年历史,位于沙鱼涌河出海口的南岸边上,出海口的南边是一个海滩,叫东芴海滩。
沙鱼涌简介
沙鱼涌沙滩躲在深闺里。由于河流走到这里转了个弯,形成一块不大不小的河滩,海河相连,使人一眼看上去,分不清哪里是河滩,哪里是海滩。
沙鱼涌沙滩位于深圳市大鹏葵涌油码头以东约500米处,藏着一个山水环抱的小村落———沙鱼涌村。沙鱼涌村坐落在山脚一方伸出的平地上,沙鱼涌河环村流过直通向海,沙鱼涌村两面临山、一面临海,另一面离高速路相距几十米的斜坡落差,斜坡上长满了葱绿茂盛的树木,静得听得到海鸟扑翅的扑拉声。
比起节奏紧张、混凝土堆积的嘈杂都市,沙鱼涌村低调、悠闲、宁静、青翠环绕,不失为一个偷闲避世的好地方。
相关简介
走地鸡、野生海鱼、野生虾……,海边餐厅的海鲜的鱼虾都是野生的,直接向沙鱼涌村和南澳渔民收购。
这里卖一种小红虾,很难捕到,入口清甜。”听得人口舌生津。
沙滩设有烧烤区,共16个烧烤位,烧烤位租金30元/次,烧烤木炭、工具可向老板租用,食物须自带。
从市区乘坐m362路至土洋村站下,在路边打辆摩的,可送至沙鱼涌村村口。
发展历史
沙鱼涌是深圳最古老的村落之一,距今已有500年历史。
红色故事
1925年6月19日,为了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共产党人邓中夏及苏兆征领导组织了长达1年零4个月的省港大罢工。通往香港的陆路交通被截断,沙鱼涌便成为海上连接粤港的重要口岸,各方也将其视作必要控制的要冲。
1925年11月,港英帝国主义组织上千人向沙鱼涌驻守的铁甲车队和工人纠察队发起了猛烈进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铁甲车队和工人纠察队以一当百,浴血奋战,让来犯的敌人付出了血的代价,给港英当局和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为当时的省港大罢工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沙鱼涌成为了日军封锁的重要目标,为了冲破日军的铁桶式封锁,沙鱼涌秘密建立了一个国际邮件进出口交换局——沙鱼涌邮局,肩负战时华南地区与国际社会通邮的重责,成为抗战时期南中国唯一的秘密国际邮路。
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沙鱼涌邮局利用定期往返于香港-南澳-叠福-沙鱼涌的轮船,分发国际邮件450多万件,接收国际邮件30多万件。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港九沦陷,大批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国际友人被困香江,遵照指示,东江游击队要抢在日本人找到这批文化名人之前,将他们营救出来。
1942年元旦,廖承志、连贯和乔冠华沿着东江游击队开辟的秘密路线,成功地从沙鱼涌登岸,拉开了文化名人大营救的序幕。在这次“抢救”工作中,东江游击队共营救出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它人士800多人,还有100多位国际友人。沙鱼涌是东线“胜利大营救”最重要的支撑点之一,立下了重要功勋。
1946年6月30日,在以曾生为首的北撤部队军政委员会的统一指挥下,北撤人员2583人在沙鱼涌登舰开赴烟台。1948年,当时的国民党广东行营主任宋子文纠集兵力9000多人,对广东解放区发动第二期“围剿”,由东纵主力北撤之后留下的武装力量组成的粤赣湘边纵队,在尹林平的直接指导下,主动出击沙鱼涌,给敌人以严重打击,迫使敌军即日退出大鹏湾北畔据点,打乱了敌人第二期“清剿”部署,大大鼓舞了部队和人民群众的信心和斗志。
2014年,沙鱼涌进行村落改造,并对红色博物馆和东江纵队北撤公园等进行全面建设和修复,现在,沙鱼涌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山海旅游小镇,吸引越来越多人慕名而来。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