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质海岸
从平均浪基面以上至最高浪潮面之间的地带
沙质海岸,又称海岸带,是指从平均浪基面以上至最高浪潮面之间的地带。更简单地说在正常浪基面(一般在水深20m以内)以上的滨海区。
内容简介
沙质海岸主要由砂和砾石组成,如海南岛的亚龙湾、广西北海的银滩等。砂岸坡缓水清,适宜开辟海滨浴场等。在一些基岩岛屿的小海湾中,还往往有砾石海滩分布。动力上以波浪作用为主。“砂”是粒径大小为0.063mm至2mm的泥沙颗粒。这里要与淤泥质海岸区别,淤泥质海岸是指有潮滩组成、地表覆盖沉积物是“淤泥”的海岸类型,动力上以潮汐作用为主。淤泥的颗粒比砂小。环渤海一带有砂质海岸,苏北绝大多数是淤泥质。
它与“滨海带(Shore zone)”、“滨线(Shoreline or coastline)”、“滨海环境(Shore environment)”、“沿岸带(Longshore zone)”及“海岸地区(Coastal region)”等术语相近。但对它们具体范围的界定和描述这个地带所使用的术语一直没有统一。有的人将滨海带限定在平均低潮水位(或最大低潮水位)和平均高潮水位(或最大高潮水位)之间的地带,实际上就是潮间带,这是狭义的滨海带概念。而多数沉积学家、海洋学家和地貌学家则采用广义的滨海带的概念—滨海带的上限向陆延伸到最大风暴潮可以波及的地带或某些自然地理特征变化带,如海蚀崖、海岸沙丘、永久性植物生长带等;其下限向海可达到正常天气的波基面深度。
地质特征
呈带状围绕着大陆或岛屿的边缘连续展布,其宽度随海岸坡度、波浪强度、潮差大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坡度平缓、强潮区和具有强大向岸的风暴地带,可宽达数公里至十数公里(如西北欧的荷兰海岸,我国苏北滨海带等);而在陡峭的岩石海岸,滨海带则很窄,仅有几十米宽(如挪威及我国东南沿海的某些地带)。
砂质海岸,通常是由松散的、很软、很细的物质如细砂、粉砂和淤泥组成的,海岸线比较平直,海滩比较宽,也比较长。这种海岸也常常是被堆积的海岸。我们把造成海岸堆积的种种作用,叫堆积作用。而把被海水“建设”起来的这种海岸,叫做堆积岸。堆积海岸虽然建港条件差,但可以开辟盐田和围垦土地。
基本地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深度范围;②宽度大水;③沉积特点及④环境特征上。深度范围主要受正常天气波浪强度的控制。面向大洋的开阔滨海带,波浪强度大,波基面较深;而局限海湾的滨海带,波浪强度小,波基面浅,滨海带深度只有几米深。由于波浪强度常随季节变化以及潮汐周期对海平面波动的影响,上、下限总是处于经常变化的状态。由于海岸线的不断迁移,可以形成较厚和较宽的海岸沉积。除各种陆源碎屑沉积外,还可形成较发育的滨海碳酸盐沉积。
环境分类
关于海岸环境的划分,不同专业的学者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其划分方案各异。但归结起来,主要是根据海岸环境的主要控制因素(如:水动力条件、沉积物供给状况、气候变化、地貌特点、海平面升降及地质构造背景等)对其进行分类。而从沉积学的角度来看,首先可依据沉积物的类型将其划分为陆源碎屑型海岩(砂质海岸)和碳酸盐(包括蒸发盐)型海岸两大类;尔后,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有无障壁性地形的存在,对砂质海岸进一步划分为无障壁海岸和有障壁海岸两类。若根据水动力条件是以波浪作用为主,还是潮汐作用为主,又可分为海滩型海岸和泻湖—潮坪型海岸;或称浪控型与潮控型海岸。
无障壁海岸又称为广海型海岸,它与广海陆棚之间无障壁岛,二者之间连通性很好。海岸地带沙坝或生物礁等障壁地形不发育。因此,这里受到明显的波浪和沿岸海流的作用,海水可以进行充分流通与循环。
有障壁海岸又称为局限型海岸,障壁性地形的存在使近岸的海与广海隔绝或部分隔绝,它的海水处于局限流通的状况,其波浪作用较弱,较多地受潮汐作用的影响,水动力能量一般较低,海水的盐度亦不正常(图10-2)。当海平面上升时,有障壁海与广海连通。当海平面下降时则形成泻湖—潮坪。
水动力条件
海岸地区可以受到风、河流、海浪或波浪、潮汐及洋流的作用,这些不同营力的相互作用影响海岸地貌与沉积特征。其中最主要的是海浪、近岸流及潮汐,前两者主要控制着无障壁海岸的沉积特征;后者则是有障壁海岸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波浪作用及对沉积物的搬运
根据波浪的起因不同,海洋波浪有风浪、暴风浪和津浪(Tsunami也称海啸)。其中风浪是经常性持续起作用的波浪,是影响沉积作用和海滩过程的主要因素;而暴风浪与津浪均为突变性的短暂事件,但它们的作用巨大。
正常气候时,当风吹过海平面时所形成的海(湖)面波动,由于风的流动带有涡流和阵发性,它以不规则的切线应力作用于水面,将能量传递给水面。起初在水面上吹起波纹,波纹不断发展成波浪。它是海岸带向沿岸传送能量的主要形式,不仅本身具有侵蚀海岸和搬运改造沉积物的作用,而且还可派生沿岸流(Longshore current)和回流(Rip current)。前者引起沉积物的沿岸漂流,后造成沉积向海迁移。风浪从其生成区传播到沿岸地带,波谱不断发生变化;随着海水深度变浅,依次出现风浪、涌浪(Swell)、升浪(Build—up)、破浪(Breaker)、拍岸浪(碎浪)或激浪(Surf)和冲浪(Swash)。因此,在波浪在进行能量传导过程中,在不同的深度及海岸带,其波形不同,所表现的特点也各异。
二、潮汐作用及沉积物的搬运
潮汐和潮汐流对海岸带的沉积作用和沉积物的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低波能大潮差的海岸带、嗽叭形河口湾和海湾等地带尤为明显。
潮汐是由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海水周期性升降或涨落的运动现象。大洋潮汐是一种长周期全球性海面波动,是在天体的引潮力(太阳、月亮相地球之间的引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合力)作用下,海平面发生的周期性升降现象。海平面一涨一落,即—个涨潮和接连的一个退潮叫做一个潮汐循环。在—个潮汐循环中,涨潮水位和退潮水位的水位差谓之潮差。当潮位升降变化时,在平面上就会出现因水位差而引起海水侧向流动,这种流动即潮流。在开阔大洋和广海中,一个潮汐循环过程在不同时间段内,其潮流速度和方向都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而在近岸地带或海湾内,由于受地形的影响,潮流则被限制在大致与岸线垂直的方向作往返运动。
潮汐活动及其引起的水动力状况是十分复杂的,但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①潮流活动的全球性,只有与大洋相互连通的海域才有潮汐活动;②具有明显的周期性;③其流向具典型的双向性;④能量大小的非对称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30 08:55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