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苑,东起黄河西岸,南临渭河之北,北界洛水之南,西延临渭区境,整体呈东西长,南北宽带状分布,囊括了大荔县沙底、西寨、韦林、石槽、官池、八鱼、下寨、苏村、张家等乡镇,西贯于临渭区交斜、孝义。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总占地面积400余平方公里,属典型的沙丘地貌类型,是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沙漠地貌景观。
简介
沙苑,位于大荔县洛、渭河之间。两河,也正是它的南北界限。东至原朝邑县的南阳洪,西至渭南县的孝义镇。
《水经注》里有一段话:“洛水东经沙阜北,其阜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俗名之曰沙苑。”
《同州府志》里也说:“沙苑在县南洛渭之间,亦名沙海,沙泽其中盆起者曰沙阜。东跨朝邑,西至渭南,南连华州。广八十里,袤(音茂,东西曰广,南北曰袤)三之二。其沙随风流徙,不可耕植。
”它的广域,涉及大荔和渭南两县,而渭南只占极少部分。
根据一般习惯讲,凡提及沙苑,又实际仅指大荔县。按现在的区划说,沙苑在大荔县的面积,包括着沙底、西寨、苏村、下寨、官池、张家、八鱼、石槽乡的全部地区和羌白镇的部分地区。但由于它的面积广,变化大,到处凸、凹不平,遍地水、碱、草、沙,因而,群众对这种复杂的地形变化,又各有其不同的称谓:高的地方叫沙阜,低的地方叫沙洼,有水的地方叫沙地,有碱的地方叫沙卤(音鲁)。有草的地方叫沙滩,平坦的地方叫沙板,黄沙一片叫沙漠,沙砾大的叫沙碛(音鹊或责)。
在古代中国只有两个地方可作为优良马场。一在东北,一在西北。一是所谓蓟北之野,即今热察一带。一是甘凉河套一带。
唐朝初期,在没有得到蓟北之野和甘凉河套前,沙苑是最佳的马场。
贞观年,康国向唐朝献马4000匹的撒马尔罕良马,就由张万岁父子负责养在沙苑。
名称起源
沙苑的名称起于何时?史料没明确记载,根据《周礼地官固人疏》里对“苑”字的解释是:“古谓之囿,汉谓之苑。”那么,沙苑定名的最早时间,是不能超越汉代的。但它的定名时间,却不能代替形成时间,两者也不能相互混淆。
形成
沙苑的形成,至今也然是个历史的遗留问题。要说吧,沙苑的前身应该是个白水茫茫,汪洋的一片大海。传说素有“水国”之称,也就是这个意思。
据李自反先生(原朝邑人)的记载:“当尧舜之世,沙苑在洪水之中,潼关以南之终南,以北之中条,二山相连,水无出路,关口闭塞,此处系一大盆地,黄、洛、渭、泾之急流,挟沙而下,沉淀于此。大禹治水时,方由潼关开一缺口,导水而下,此沙苑之所以生成也。”
沙苑原在洪水之中,以后于水出沙成。这个道理,我们是想得通的,也是比较可靠的。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至现在沙苑地区泊、池之名甚多,诸如:泊子池、麻子池、太白池、莲花池、九龙池、官子池等等,都应该是彼时洪水退出以后的迹象。但把具体时间说到尧舜之世,大禹治水,却与如今的考古新发现有了较大的距离。
地质勘查资料表明,沙苑区域在地貌单元上属于上古时期(地质年代划分为全新世)洛河、渭河交汇的冲积三角洲,这一点与文史资料和李先生描述基本相附。由于河水冲积作用,形成了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的河漫滩。漫滩之下地层结构以粘性土、粉土和沙层相互交替。区域性水位相对埋藏较浅,季节升降幅度较大。位于黄河与洛河交汇之处,以及渭河北岸的一级阶地,之前曾遗留了许许多多的沼泽,湖泊之地,当地人把它们称之为“池子”,遗存下来的“马子池”今天面积也在1500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