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坑叶氏
姓氏
沙坑叶氏泛指起源于十七世纪中后期淡水河中游流域,先民于清朝康熙年间从广东兴宁、五华等地区迁徙移民的过程,生活在广东惠阳秋长镇一带的客家叶姓人。秋长镇古称沙坑,叶姓的老祖宗都叫沙坑叶氏,300多年来,叶氏人才辈出,清朝乾隆年间有武进士叶开弟,近代有吉隆坡王叶亚来、明远将军叶任才、反清义士叶匡等,现代有抗日名将叶挺、清官叶维浩等名人。后裔主要居住在惠阳秋长、淡水两镇,现有人口三万多人,遍及海内外。
基本介绍
距今350年前,沙坑叶氏的先民原生活在兴宁县的黄陂镇合水镇,兴宁叶氏始祖是叶僐。叶僐原生活在梅州,于元朝中叶从梅州江南白土桃树下迁徙至兴宁县黄陂镇归龙洞定居,为兴宁始祖尊为一世,叶僐后裔一部分人南迁至归善县淡水镇北部山区,立足于周田村,发展在沙坑乡,至今生息至十五代,形成秋长沙坑叶氏。
叶氏南迁
据秋长沙坑《叶氏族谱汇编第三册(惠阳县部分)》记载:“特茂(孟芳长子)号逢春,登仕郎。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由兴宁县合水溪唇徙居归善县淡水沙坑(今惠州市惠阳区秋长镇铁门扇村黄竹坜),为黄竹坜开基祖”。“特盛(孟芳次子)号迪春,度名钦都左侍郎。生于明朝天启元年十月二十六日,于清康熙元年偕兄特茂从兴宁县合水溪唇村徙居归善县淡水周田,建周田老屋楼角一座”。第一支族人南迁发生在清朝康熙元年惊蛰日,原居兴宁合水溪唇村以及黄陂镇叶氏族人六十余人,在叶特茂主持下拜祭告慰先祖后启程南迁归善县,由水路迁徙到达淡水镇西北部山区,并种下榕树一棵以象征叶氏南迁,叶落生根定居于此。在叶氏到达之前,此地人烟稀少,为了发展叶氏人口,叶特茂叶特盛兄弟将该村定名为“周田”村,取字形字义“向外发展,人口增加”之意。兄弟分家后,叶特茂的一家进入黄竹坜定居,叶特盛的一家留居周田村,其余几户进入官山村定居。
叶氏从兴宁、五华南迁至秋长一带跨越三十多年,共有十多支源头,直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叶日崇从兴宁县合水溪唇村徙居惠阳县秋长周田下屋仔。至此,沙坑叶氏完成移民。
定居沙坑
叶特茂家人到达黄竹坜之前,此地已经有客家人居住,当时地名不叫黄竹坜。附近有一个叫下坑的地方分散地住着几姓几户农家,人数不多,对土地的开发程度不高,到处都是一片土沙丘和树林。叶族人为了开辟新的家园,将叶族人所住的地方重新命名为“沙坑”,以区别旧名“下坑”,通过开垦把土地贫瘠的沙坑变为可耕作的田地。
叶特茂于公元1669年建造祖屋一座,因崇尚竹文化而取开村名为黄竹坜村。叶特盛于公元1676年在周田村兴建大型客家围屋一座。叶特茂的五个儿子也以黄竹坜为中心,在沙坑附近各自建造了房屋。次子叶荣庭建造了黄竹坜老屋,三子叶辉庭建造铁门扇南阳楼,四子叶显庭建造求水岭老屋及鹧鸪岭老屋。
三大围屋
南阳世居,南阳楼又叫南阳世居,由沙坑叶氏二世宗叶辉庭于康熙34年始建。世居坐北向南,是由禾坪、泮池、前围、堂屋、横屋等组成的客家围屋。前面是一弯月池。世居里有内中外三围,内围为马蹄形,中围和外围为方形,后为弧形。围屋平面呈中轴对称,内部为院落式布局,中轴线上排列着上中下三堂,建筑面积达8253平方米,有280多间房。三扇大门皆为铁板铸就,每一扇铁门厚达3公分。今天的铁门扇村,其名字也因世居的这三扇铁门而来。
山塘尾桂林楼,由沙坑叶氏三世公叶天滋(叶辉庭的四子)于乾隆12年(1747年)在山塘尾兴建了一座桂林楼,整个建筑前面呈长方形,后面半部分为弧形,长112米,宽111米,占地面积116207平方米,建筑面积10395平方米,建筑四周为两层半高,约80厘米厚的土墙,平面呈中轴对称,中轴线上以传统三进祠堂式建筑为中心,内部为院落式布局,前有半圆形风水池塘。该楼有住房三百余间,建筑规模超过了南阳楼。
曲水楼,由沙坑叶氏(特茂裔)四世公叶茂兰、五世公叶继高在洋塘村兴建,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初名“船屋”,传说船屋水涨船高,洪水淹不到它。后人对船屋进行大规模扩建,建成住房多达三百三十间,扩建后的船屋浮力功能不再,每当洪水淹到大宅第时,只见呈几字形流过的淡水河与红花寨山连成一片,由山水大宅第组成了曲字图案,船屋因此易名“曲水楼”。曲水楼的建造规模超过了南阳楼和桂林楼,与南阳楼、桂林楼并称为“沙坑叶氏三大围屋”,而且曲水楼还是粤东地区最大的客家围屋之一。
曲水楼坐落在淡水街道洋纳村,背靠杨梅嶂,面朝红花寨,门前荷塘水面宽阔。占地逾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且保存较为完好。从外观上看,“曲水楼”外墙高大坚实,防御性强,由三合土夯筑而成,厚80厘米,高10多米。中轴五进包心,上厅、中厅、接旨厅、鼓手厅等。中轴两边为对称的两条天街,前后还有两条横天街,中轴两边四个碉楼组成一个“回字形”内围;外围是庭院式住房,四周屋角又建造四个三层楼高的阁楼,这样就形成了具有八个碉楼的大型客家城堡式围楼。围楼“鼓手厅”后门楣上悬挂着“圣旨”牌匾,“接旨厅”门楣上悬挂着“奉天敕命”牌匾,这些都是古屋的荣耀所在。相传屋主人耐宪公被钦授布政司理问,专门修建了此“接旨厅”,跪承皇恩。围楼正面两侧横门楣上分别隽刻着“礼耕”“义种”,意指以农为本,以礼耕作,以义种植,学则朝惜寸阴,夜勤青灯,求为名士,耕者早作晚息,不辞劳苦,求为上农。
叶氏家训
叶特茂本是一位儒商,喜欢种竹以竹修身,崇尚竹文化。还教育后人要多种竹植树,要求男人不砍嫩竹、女人不割幼松。在择业方面也有要求,不准做抬轿工、理发工、牵公猪等行业。后人传承祖训兴办学校,“隆学校以端士习,训子弟以禁非为”为办学理念,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树竹”为远大目标。兴办的有荣庭学校、静野学校等,周田村有腾云私塾等。三世辈与四世辈于乾隆25年(1760年)集资兴办了挺秀书院,培养子弟后代。乾隆50年(1785),叶氏再将书舍扩建为书院,成为当时归善县内以书院代替儒学的几间书院之一。
定居点
国内定居点
一、黄竹坜特茂裔,居黄竹坜石狗屋、老屋、塘房、下园、米湖坝、寨背,铁门扇、山塘尾、美丽、沙梨园;牛郎楼、发水米、求水岭、河背山、酸水坑;莲塘面、棠子岭、龙发山;鹧鸪岭、打石岭、百劳坑、木公幌、顺居窝、水背塘、加园、围墩、水坜唇、牛角龙、茂和、河田、油麻埔、黄峰岭、沙岗、伯公下;淡水镇洋纳村、银屎坑、下畲、崇山楼;河南岸镇白沙湖;东莞茶山;深圳巿坑梓田脚,坪山屯子,龙岗拦水坣。
二、周田特盛裔,居周田老屋、大塘面、元老爷、周屋排、会水楼、会新楼、花园公、朱古岭、瑞狮楼、麻蔗背、雷公山、岭下坊、崇芳楼、会龙楼、拱秀楼、常益楼、竹山、嗣前、湖秋忽、澳头塘,新圩鸡公田,镇隆果老围、山顶水背,韶关巿郊区等。
三、周田下屋仔日崇裔,居周田村下屋仔、老围碧滟楼。
四、周田莲塘仔荣坤裔,居莲塘仔、雷公山、鸡公田、田脚、岭下坊、新南仔。
五、周田荣玉裔,居周田雷公山。
六、官山特浓裔,原居船坜、后裔迁居淡水、棚下岭等地。
七、官山柏元裔,居官山高门坑、高岭隔塘。
八、官山运震裔,居龙依屋、百宜坑、下屋、水流坑,新圩长布。
九、老鸦山运辉裔,居老鸦山,后裔现居坪山镇碧岭。
十、畲嶂运森裔,原居畲嶂,后裔迁居官山大坑、棚下岭。
十一、大坑运泰裔,居官山上大坑,永湖镇虎爪。
十二、官山运祥裔,居官山下大坑、岭湖加元。
十三、茶园其芳裔,居茶园村。
华侨旅居国
沙坑叶氏移居海外者甚众,除定居香港、台湾外,马来西亚是沙坑叶氏的主要海外侨居国。据秋长沙坑《叶氏族谱汇编第三册(惠阳县部分)》记载,六世公叶世英居马来西亚、六世公叶文兴、叶文胜后裔俱居南洋,移居南洋者大多为八至十世,族谱没有记录出洋者的具体时间。据推算六世公叶世英出生年份在1785年前后,出国时间当在嘉庆至道光年间(1796——1850年),距今大致二百年。海外定居国有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柬埔寨、泰国、美国、加拿大、澳洲、印尼、法国等。
祭祀习俗
叶特茂(1617—1709年),号逢春,明末清初广东兴宁商人,惠阳沙坑叶氏始祖。46岁以前在兴宁经商,1662年率领族人移民至归善县淡水城北山区(今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在周田村与其弟叶特盛分家后迁居于此。因崇尚竹文化取村名为“黄竹坜”,并以此为沙坑中心发展叶氏。后人为纪念其功德,在其墓地前方修筑一座方形的竹园墩。
逢春公墓园建在黄竹坜村后山。 当初,每年惊蛰日其三子叶辉庭必带领沙坑叶氏族人到墓地拜祭,有号称“子拜爷坟八百丁”的传说。从此,惊蛰日拜祖活动沿袭下来。
沙坑叶氏后裔拜祭逢春公的活动距今有300年历史。即规定在每年的惊蛰日早上,叶氏后人从四面八方赶到秋长镇铁门扇村黄竹坜逢春公墓园,对沙坑叶氏开基祖进行隆重拜祭以及南迁纪念,仪式庄严,场面壮观。
2011年3月,沙坑叶氏家族成立了以叶俊晖为理事长的逢春公理事会,决定通过族人捐款对逢春公墓园进行规划重修。
祭祀活动仪式
“祭祀活动很隆重,要备好三牲、酒水、水果等,后人还要行三跪九叩之礼。”惠阳沙坑逢春公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叶文杰说,每年回来祭祀的人都有数千人,多的时候超过万人,整个祭祀过程一般要花3个小时。沙坑叶氏祭祀习俗是沙坑叶氏后裔的传统节日,祭祀活动仪式庄重、肃穆,礼数周全,保留了许多已濒临失传的中国古代礼仪,包括行初献礼、恭读祭文、行亚献礼、醒狮参拜行礼等。沙坑叶氏祭祀习俗对于研究惠州以及岭南地区传统祭祀礼仪的来源、产生、传承、发展,以及传统的族群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叶文杰说,每年农历惊蛰祭祀逢春公那天是叶氏族人祭祖最热闹的一天,也是最为隆重的一天。来自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地以及内地的叶氏后人都纷纷回到惠阳参加祭祀活动。叶氏祭祀习俗不仅成为家族间的联系纽带,还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沟通方式。
叶氏名人
叶开弟,惠阳秋长黄竹坜村人,于乾隆46年(1781年)中考为三甲27名,被封为武进士,清州府在其曾祖父大屋门前两侧为其竖立桅甲石碑。 石碑基础用灰沙混合垒成半米高,固定的两块石碑上方凿有方形孔,可上闩,用以固定竖起的武进士锦旗。官位低于武进士的清朝官员路过此地,都要下马行礼。清州府还向叶开弟赠送了“清辛丑科进士”匾,挂在祠堂甲厅。后来,乾隆皇帝下旨,任叶开弟为广东虎门都间府,镇守中国南大门军事要塞。他重修和增建炮台,多次获得乾隆皇帝夸奖。叶开弟建设的虎门军事设施在鸦片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其修筑的炮台和虎山上的战壕仍然存在。
叶亚来,惠阳秋长周田村人,原名叶茂兰,号桂轩,字德来,俗称亚来。生于道光丁酉年二月初八日子时,一八五四年徙居马来西亚谋生,因智慧过人,历任甲必丹及吉隆坡、巴生最高行政长官,例授清朝中宪大夫。
叶任才,惠阳秋长铁门扇村人,咸丰初期,台湾三番起事造反。咸丰帝下旨,要广东督军出兵平巢三番,在战斗中他屡立战功,被提升为台湾军左军府道标(连长),在平复台湾战斗中,由于战功显著,又提升他为兵备道(营长),台湾收复后,调他在福建泉州前营中军府,任前营都间府(团长),后又任中军府。因其军事才能卓越和管兵有方,台湾人民称他为好军府。后来被朝廷晋升为明远将军。
叶匡,沙坑周田叶特盛后裔,1887年生,留学日本,中国同盟会会员,跟随孙中山从事反清活动,1911年武昌起义时从日本秘密回国,任南京政府海军参谋。参加过二次革命,惠州起义,失败后至香港避难,1916年病逝,终年29岁。
叶挺,惠阳秋长周田村人,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进入挺秀书院读书时始称叶挺。出生于一八九六年九月十日,为北伐名将及抗日将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他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时被誉为“铁军”,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时期出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扣押,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囚歌》一首以明志。抗战胜利后出狱,并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4月8日,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在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1988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叶维浩(1899—1960)惠阳秋长茶园村人,原名观喜,字伯海。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民国10年(1921)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15期步兵科。民国13年(1924)起历任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中校参谋、团副。民国20年(1931)任第十二集团军一五八师四七四旅旅长、一五八师副师长,布防于惠州、平山、淡水、澳头等地。民国27年(1938),任第十二集团军第一五八师少将副师长,改调防守广州。广州沦陷后,参加余汉谋发动的粤北会战。民国32年(1943)任罗云师管区少将副司令。民国35年(1946)任浙江宁波浙东师管区副司令。民国36年(1947)任广东湛江粤南师管区副司令。民国38年(1949)弃职赴香港定居。1950年春发表声明脱离国民党,解甲归田。
时任省长叶剑英曾劝其留政府工作,叶维浩甘居清雅,婉言辞退。叶剑英省长曾亲书介绍信一封,内称“叶维浩清官”等云,让其回乡安居。该介绍信后交惠阳县公安局保存。
叶文匡,惠阳秋长鹧鸪岭人,中共早期党员,惠阳农运领导人、秋长革命的引路人。1900年生于淡水镇沙坑乡鹧鸪岭村,少年就读挺秀书院,接受家乡传统先进的竹叶文化教育,立志献身革命事业。1919年留学日本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组织的反帝反封建主义斗争,1921年回广州积极参加工人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前往参加彭湃发动的海陆丰农民运动,并运用海陆丰农运经验指导惠阳农运实践,1924年1月回秋溪乡宣传马列主义,发展党组织,同年4月吸收了一批农运骨干和进步知识分子发展为第一批党员,下半年又发展了第二批,建立了东江流域的第一个党组织。1925年协助东征军攻取淡水,1926年任惠阳县第一个党支部——象山特别支部书记,1927年带领农民自卫队攻打镇隆大山下反动武装时身负重伤而光荣牺牲,年仅29岁(虚龄)。
叶佩英,1935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祖籍广东惠阳铁门扇村,当代中国女高音歌唱家。1951年,叶佩英回国加入中央音乐学校,一直热爱歌唱着生活,歌唱着祖国,并受到了毛主席与周总理的赞扬,她先后在北京、天津、青岛、广州、大连、哈尔滨、昆明、贵阳、沈阳、武汉等地举行独唱音乐会或演出活动。曾任职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02 19:12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