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城回族镇地处仙桃市
西南,北依浩浩排湖岸边,南临悠悠东荆河畔,是湖北省唯一的回族镇。建镇二十年来,在历届党委和政府的努力下,获得国家、省部委表彰达十多项,特别是在城镇建设和精神文明方面,先后获得“全国文明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乡镇”、两届城镇建设与管理“楚天杯”等。
沔城即旧沔阳城,古时称沔阳城,现简称
沔城。1952年以前是郡、府、路、州、县所在地。1953年—1983年属通海口辖。1984年由
沔阳县政府批准为县辖镇,1987年经
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沔城回族镇。1997年,面积36平方千米,人口2.5万,辖洲岭、黄金、袁剅、王河、邵沈渡、上关、南桥、古柏门、城郊、七红、江北、二羊12个村委会和沔城居委会。
429004112:~001沔城居委会 ~200洲岭村 ~201黄金村 ~202袁娄村 ~203江北村 ~204二羊村 ~205古柏门村 ~206七红村 ~207南桥村 ~208上关村 ~209王河村 ~210邵沈渡村 ~211城郊村
沔城旅游资源优势丰富。
沔城是一座具有1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从
南北朝西魏至建国初期,一直是郡、道、州、府、县的治地,更是沔阳红色革命的发源地,
沔阳县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这里诞生,贺龙元帅曾率领红军驻扎红花堤,建立了沔阳县苏维埃政权。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走出了“金箭女神”杨刚、“新闻巨子”杨枣等一大批名人志士;这里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景观独特——素有“四十八古井、四十八牌坊、四十八寺庙”之称,较著名的有大汉陈友谅故居、诸葛亮读书台、狄仁杰问政处;这里文化底蕴厚重,民俗风情浓郁――佛教的普佛寺、道教的玄妙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儒教的文圣庙,一年一度的文化庙会、龙舟赛会、清真开斋节、荷花艺术节等民俗活动盛况空前;这里自然风景秀丽,水乡神韵奇异――千亩东沼红莲池,碧波荡漾,荷花飘香,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处所。每年到沔城的游客达1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300万。
沔城工业发展后劲实足。全镇
规模以上企业25家,固定资产达5.1亿元。2005年工业实现现价产值4.7亿元,销售收入4.3亿元。镇内企业实现集群式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民华机电为支撑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以绿色家园为支撑的环保化工企业,以湖北奥源蛋品为支撑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向产业链条化发展。今年招商引资取得较大突破,共招引项目7个,协议引资1.26亿元,实际到位3600万元。不断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巩巢引凤”之势。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对工业园区水、电、路进行改造和上档升级,初步形成道路纵横贯通,下水网管齐全占地面积达1000亩的高标准现代化工业园,基本实现了民族工业园“三年成规模”的目标。目前投资3000万元的武汉舒居科技、投资1500万元的绿色家园二期生产线、投资1000万元的忠平精铸、投资500万元的奥源蛋品纷纷在园区落户投产。全面推进老企业技改扩规,使老企业焕发新活力。镇委充分认识技改扩规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组织专班为企业跑市场、找信息、促融资,使黄朝饮品、神峰木业、宏翔皮革、三帮公司等一批老企业焕发新活力,销售收入直线上升,利润成倍增长。
沔城特色农业亮点纷呈。沔城有一定的区位优势,省级仙监公路从腹地而过,有效促进了该镇农产品的流通,推动了沔城蔬菜产业的发展。2000年七红蔬菜专业村被市政府授予 “全市十大精品村”称号。2005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78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78元,比去年增210元。特别是今年以来,镇委、镇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提出“两主四化”目标要求后(即种植业以蔬菜为主,养殖业以养鸭为主,实现白田蔬菜化、蔬菜品牌化、水面立体化、养鸭产业化),初步形成了以“三线”、“三垸”为重点的特色农业生产带,“三线”即仙监公路、城邵公路沿线依托七红、上关两村蔬菜优势产业,实现沿线白田蔬菜化,形成蔬菜产业化面积达6000亩;东荆河沿线依托东荆河内垸的场地、林地和水资源优势,实现养鸭达40万只。“三垸”即红郝垸、麻思垸、七里垸依托南桥村莲藕种植优势产业,形成优质生态莲藕面积达5000亩,逐步使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
沔城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中小学素质教育全面推行,中考过重点高中分数达100人,高考更是捷报频传;严格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严把人口数量关,控制性别比;文化卫生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社会治安连年评优,城乡居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