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鸿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沈鸿林(1910年—2008年),山东菏泽市人,一九三五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沈鸿林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64年,沈鸿林晋升少将
人物生平
沈鸿林(1910-2008年),菏泽县(今牡丹区)人,开国少将。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传奇,初入社会后霉运连连,后来加入红军,从此走向革命大道,威风凛凛,战功赫赫。
从“壮丁”到红军战士
沈鸿林幼时家境贫寒,父亲以磨粉为生。沈鸿林从小跟随父亲干活,未曾读书。1930年,沈鸿林闯关东,本想凭借力气和手艺闯出一片天地,却不料在山海关附近被东北军抓做了壮丁。无奈,无亲无友的他听天由命,只好在110师4旅53团3营1连当兵。一年后,“九·一八”事变爆发,面对只有上万人的日军,东北军却一枪不发,“不抵抗”地离开了东北,丢下了无数的矿山森林、牛羊庄稼和三千多万的东北人民。和千千万万的众多东北军将士一样,沈鸿林也倍感窝囊与屈辱。更为不幸的是,后来的这支东北军队伍被上级指令派到了陕北,充当攻打红军的炮灰。东北军大多士气低落,连吃败仗,1935年,沈鸿林随队在陕西与红军作战时被俘。没想到,就是这次战斗,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让他从此走向了光明大道。
作战勇敢,屡受重用
随后,受红军将士革命精神的感染,他毅然参加了红军。由于他作战勇敢,很快就在红一方面军2师2团2连任班长,并相继参加了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在西征中,他身负重伤。
由于表现突出,进入红军部队才一年的他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沈鸿林参加了平型关战斗,表现英勇,再次负伤。伤愈后,他任115师343旅685团3营12连2排排长,1938年升任副连长。组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时,沈鸿林升任连长。后升任教5旅2团2营副营长,1941年升任新四军独立旅14团2营营长。1943年部队简编,沈鸿林任13团警卫连连长,1944年任副营长、营长,1945年任13团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沈鸿林任东北民主联军1师2团参谋长,参加了保卫四平和三下江南等战役、战斗。1948年任1纵1师补充团团长,负责训练新兵。之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升任42军155师465团团长。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沈鸿林任155师副师长。中南军区组建铁道运输司令部,沈鸿林担任参谋长,指挥部队抢修粤汉铁路。1951年,155师改编为铁道工程214师,沈鸿林任副师长,参加荆江分洪和海南岛国防工程建设。
1953年,沈鸿林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铁道工程9师师长。
1957年任铁道兵4师师长,1959年入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2年毕业,继续担任铁道兵4师师长。
1964年,沈鸿林晋升少将,担任大兴安岭林区会战指挥部副指挥兼工程部部长,为大兴安岭林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0年1月至1976年12月,沈鸿林任铁道兵学校校长。在校期间,他工作认真,生活简朴,在此校工作过的王占久曾回忆说:当时学校1000多人,但学校足足有1000多亩地,可谓地广人稀。新来的沈校长大概因为出身农家,非常喜欢种树,他组织、领导、指挥我们种植的树木主要是白杨树。
沈鸿林的理念是:种花不如种树,种他树不如种杨树。他不喜欢花花草草,他说,种树一能乘凉,二能改善环境,三能成材。那时种下的白杨树现在均已成材,有的身围是一个人抱不过来的。校园里的树木约有140多种,而占比最大的是白杨树。在学校的几条街道和楼前楼后,到处都有白杨树的身影。
有时,王占久从最大的一棵两人粗白杨树下路过时,总是忍不住去抚摸和拥抱它。他觉得,白杨树就像他们的老校长沈鸿林一样:忠诚厚道,朴实无华。
后来,学校里创办了副刊,其名字就叫“白杨树”。大家深深地怀念老校长沈鸿林,认为他不只是为这所学校留下了一排排的林木,也留下了艰苦朴素、诚实待人、上下和谐的优良校风。
2008年,沈鸿林逝世,享年98岁。
成就与荣誉
1955年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八一奖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参考资料
沈鸿林:从“壮.无线菏泽·菏泽报业传媒.2021-08-31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3 17:0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