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桢故居
福州市鼓楼区境内故居
沈葆桢故居位于福州宫巷26号,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数次易主。清同治年间,沈葆桢购置这座大房屋,加以修葺居住。现为沈家后裔的住宅,是清代福州典型官宦人家大院。建筑基本保存完整,199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结构
故居在南街宫巷26号。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后数易其主,清同治年间归江西巡抚沈葆桢所有,并加以修饰。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为沈葆桢所有。现有建筑为木结构,四面风火墙,由三进院落,一列倒朝楼,隔院三座花厅组成,面积约2300平方米。布局严谨,装饰典雅,表现了福州古代绅宦宅第的建筑特色。坐北朝南,大门口上有檐楼,下有门廊,六扇开门。进门迎面屏风,两侧耳房。屏后是天井与回廊,天井宽12米,纵深6米。东西廊各宽2、3米。庭院阳光充足,空气流畅。正屋全宽13米,三间,中为厅,旁为房。进深17米,分前后房。大厅为待客及举行婚丧礼仪所在,建造高敞,梁栋描金涂朱,两侧穿斗构间架,过去曾镶楠木板,配饰挂屏。正房门为四开式,门上部框架间用藤皮编成图案。南向还有六扇窗子,窗门漏花,采用骨格编排,榫接成各种花饰。后厅上方放置祖先神龛。二进与一进隔一高墙,中辟石框门交通,建筑格局与一进略同。后天井中,石铺走道,宽2米,上覆瓦,称覆龟亭,旁设美人靠。三进格局与二进同,覆龟亭与倒朝楼相接。倒朝楼木结构,五开间。中为堂,其他为房,纵深8米。堂后有过墙,两侧木楼梯上下,楼前为一长列花格窗。西侧院与大院隔一高墙,按大院格局平行分为三座花厅,花厅全宽8米,其中客厅6米。另2米靠大院一边为弄,辟有门,与大院相通。每个客厅前后都有天井,置盆花和金鱼缸。宅院四周围以高大风火墙。墙配合木构屋架的起伏,经精工设计,形成流畅曲线。墙头成翘角,在翘角和墙的上部,有彩色泥塑人像、花鸟、鱼虫、静物,俗称墙头花。它反映了明、清时代福州传统墙头雕塑技艺特色。1988年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沈葆桢平生
沈葆桢(1820~1879年),清大臣。侯官(今福州)人。同治五年(1866年)任福建船政大臣,主办福建船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受命为办理台湾等海防兼理各国事务钦差大臣。光绪元年(1875年)任两江总督。最终官至一品。
文物新闻
沈葆桢故居里已经倒塌的披榭
宫巷26号沈葆桢故居是一幢明代建筑,记者看到,陈旧的大木门上挂着“福州市名人故居”、“第一批区文物保护单位”等牌匾,门前立有“沈葆桢故居 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大门左侧是大片的水泥墙,墙基座裸露,现出大大小小凹凸不平的灰石,与周边平整的墙体相比显得突兀。故居总面积2700多平方米,前后共四进,第一进为前厅,第二、三进均为七柱五间排的大厅,第四进为双层楼阁,系藏书楼。每进均有分隔墙,自成院落,构成块状建筑群。想来100多年前,沈葆桢携家眷在此安居时,这偌大的宅院定是壮观巍峨,一片生机,如今却颓败破朽,满目疮痍,这与年代久远有关,更与“文革”期间的大肆破坏有关。走进一进故居,只见大厅的地上随意堆着家具木板,上面蒙着厚厚的灰尘,大厅的角落依稀可辨违章建筑物拆除后的痕迹;二进亦是旧物横陈,杂乱无章,临时搭建的小屋用作厨房和卫生间,空气污浊;第三进大厅已看不出原貌,被杂物拥堵的过道十分窄小。最残破的是第四进“藏书楼”,墙体倾斜,墙面驳落,窗扇、门扇、楼板等木构建筑大部分朽坏,有一片披榭已悉数倒塌,现场一片狼藉,整座藏书楼用几根木柱勉强支撑,情势岌岌可危。这沈葆桢故居给人的整体感觉是风烛残年,破败不堪,若不尽早抢修,真担心文物有一天要变成废墟。
近年来,福州市非常重视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这项工程艰巨浩大,困难重重,但经过方方面面的不懈努力,如今南后街历史文化街区、水榭戏台、林觉民、冰心故居、林聪彝故居、严复故居、二梅书屋、叶氏民居、蓝建枢故居、林则徐纪念馆等均在修复中,有的已经竣工对外开放,大受好评。沈葆桢故居是三坊七巷众多名人故居的重点之一,也是首批涉台保护文物之一,据悉,不久前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的有关领导还前去探察,十分关心故居的命运。但愿沈葆桢故居这处闽台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能早日擦亮,以满足海峡两岸游客参观拜访的心愿,让它不断见证并连缀闽台的骨肉情缘。
宫巷26号的沈葆桢故居原本不在26号,而是宫巷11号,是一幢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达1500平方米,包括门头房在内共有五进。第二、三进均有七柱五间排,布局严谨,装饰富丽。然而,我看到的这个宅子,却已经破败不堪,歪斜而石灰剥落的墙壁,裸露在外的墙基座,泛着灰光,冷峻而呆滞;破落的大木门散发出一种不安的气息,在它的上面挂着“福州市名人故居”、“第一批区文物保护单位”这样的牌匾,门前立着“沈葆桢故居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透过虚掩的前门,我看到院门的木门横枕上挂着一块“五好家庭”的铁片。它的旁边是一处残垣断壁,几位工人正专心地拆除着剩下的建筑。我已经无法将这幢建筑的衰败和世俗化,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船政大臣沈葆桢联系在一起了。
位于宫巷南头的南后街,是一条繁华而有现代气息的仿古街,它的两边的建筑被按照现代人想象中的古建筑的模样装饰起来,有种不伦不类的丑陋。这些建筑的一层开设了各类的商铺,琳琅的商品和如织的游客,证明了它的繁华。城市管理者,更习惯复制成功的例子,当丽江的仿古建筑群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这个国家的城市,几乎都建起了类似的仿古建筑。这条街道的布局是多么的熟悉,拉大片、到处都有的福建土特产,甚至连“武大郎”烧饼都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
如今,我们国家的许多城市都侵染在一种“复古”的疯狂中,他们争夺古代名人出生地的名号,翻新古代名人的故居,恢复城市中早已不存在的古街道,他们甚至还花费巨资,修建一座只存在于书本中的古城。他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挽救已经奄奄一息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为了更多地增加城市的旅游景点,吸引各地的游客,增加城市的财政收入。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16 09:10
目录
概述
文物结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