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莹(?-280年),三国时期
吴国将领,英勇善战,任丹阳太守。东吴天纪四年(280年),
晋灭吴之战时,被晋将
王浑杀死于版桥。
吴
天纪三年(279年),晋朝的
王濬、
杜预指出,吴主
孙皓“荒淫凶虐”,上书建议晋帝
司马炎“宜速征伐”,举兵平吴。司马炎即于这年十一月开始了平吴的大进军。孙皓听说
王浑将要南下,命令丞相
张悌都督沈莹、护军
孙震、副军师
诸葛靓等人率众三万渡过长江迎战。
军队到达牛渚时,沈莹说:“晋在蜀地整饬水军,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我军上流各部队,素来没有戎备,名将又都已经过世,只是些年少之人担当重任,恐怕抵挡不住。晋的水军必然要到这些地方,我们应当集中大家的力量等他们到来,与晋打一仗,假如有幸能够取胜,那么长江以北的地区自然就太平了。如果现在渡江与晋大军交战,不幸而打败了,那么大事就完了。”张悌说:“吴将要亡国,这是无论聪明还是愚笨的人都知道的事实,不是今日才有的事。我担心蜀地之兵到了这里,我军恐惧惊慌,就不可能再整肃起来了。趁着现在渡江,尚且还能与晋决一死战。如果败亡,就一同为国而死,再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假如能够取胜,那么敌军奔逃,我军声势就将倍增,然后就乘胜向南进军,在半路上迎击敌人,那就不愁不能破敌。要是依了你的计谋,恐怕兵士都四散奔逃;坐等到敌军到来,君臣就一起投降,没有一个人死于国难,这难道不是耻辱吗?”
天纪四年(280年)三月,张悌等人渡过长江,在杨荷包围了王浑的部将、城阳都尉
张乔。张乔手下只有七千人,他关闭了栅栏请求投降。诸葛靓想把他们都杀了,张悌说:“强敌还在前面,不宜先去做无关紧要的事情,况且杀了投降的人不吉利。”诸葛靓说:“这些人是因为救兵还没有到、力量弱小抵挡不住,所以才暂且假装投降以拖延时间,并不是真正屈服。如果放了他们,必然造成后患。”张悌不听从,安抚了他们然后前进。晋扬州刺史
周浚、讨吴护军张翰与张悌军组成阵列相对。沈莹率领五千名手持刀盾的
丹阳兵,号为“青巾兵”,多次冲击晋军阵列,晋军阵列依然严整。沈莹领兵退却,部众却开始混乱起来,这时,晋将军薛胜、
蒋班乘吴兵混乱之机打过来,吴兵接二连三地奔逃溃散,将帅们也制止不住,张乔又从背后杀过来,晋军在版桥大破吴军。诸葛靓带着几百人逃走,他派人去接张悌,张悌不肯离开,诸葛靓又亲自拉他走,说:“存亡自有气数,并不是你一个人所能支撑的,为什么一定要自己求死呢?”张悌流泪说:“诸葛靓,今天是我死的日子。况且我还是幼儿的时候,就被你家丞相所赏识提拔。我常常怕我死得没有意义,辜负了名贤对我的了解与照顾。我今天以身殉国,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诸葛靓再三拉他走,还是拉不动他,于是就流着眼泪放开手,走了。走了一百多步远,回过头去看张悌,他已经被晋兵杀了。孙震、沈莹等七千八百人也同时战死。他们的首级也被传到洛阳。
此书(约完成于西元268年至280年之间)对当时的台湾人民的生活有详细地描写,但沈莹所著该书,本是已散失不全,只因为在宋代的《太平御览 卷780 东夷传》引用其一部分,得以流传下来。
《临海水土志》记载了台湾原住民山夷与大陆百越民族同根同源的文化渊源关系;并从地理方位、气候和地形,以及居民的生产习俗等方面,记述了台湾岛的自然环境及高山族的社会生活发展情况。
国务院对台办于1993年9月1日发表的《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白皮书明确说明:“距今1700多年以前,三国时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等对此就有所著述,它们是世界上记述台湾最早的文字。”
在《
三国演义》中,沈莹生平大体与正史相当,但把沈莹的官职改成了左将军。在吴国灭亡之际,沈莹与张悌挥兵抵敌,被晋兵包围,张悌死于乱军之中,沈莹被晋国牙将
周旨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