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莱舟(1894—1987年),字宏让,号弱余轩主,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人(今属江苏
苏州)。
民国26年被聘任亨达生洋行经理,后在沪西创办恒源祥公记染织厂,抗战胜利后开设原兴祥羊毛号,同时与人合办嘉旭钱庄和鼎新染织厂。民国35年被推选为上海毛绒线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民国37年去
香港筹集资金、订购机器原料,时上海解放在即,沈得悉中共经济政策后,毅然回沪筹办恒丰毛纺厂。时沈已是拥有10个工商企业,亦商亦工的企业家。
解放后,沈响应政府号召,热心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带头认购胜利折实公债27500份,汇回储存香港的全部英镑外汇。捐献绒线1000磅支援抗美援朝,带头认购经济建设公债10.7万元,代表裕民、恒丰2厂参加毛纺行业公私合营,被任命为公私合营裕民毛绒纺织厂经理;动员绒线同业提出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申请,于1956年1月1日获得批准。7月沈被选为市百货公司绒线零售业务部董事会董事长。
解放后,沈参加
中国民主建国会,被选为市人民代表、市政协委员和市工商联执委。1957年沈参加区民建和区工商联活动,为创建民办勤业中学和前进饲养场,先后14次捐款人民币2万余元。1958~1959年被选为区工商联常委和出席全国工商联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代表。1961年调任市毛麻工业公司顾问。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中国纺织业的中心,当时上海兴圣街整个绒线的销售量占全国销售量的90%以上。沈莱舟从恒源祥绒线商店起家,到1948年他事业巅峰时期,不仅独资掌控了一家毛纺织厂,开办了两家染织厂,还拥有20多家工厂的股份,是当时上海滩毛纺织界举足轻重的商界名流。
解放以后,恒源祥历经公私合营、文革动荡,到1987年
刘瑞旗接手时,恒源祥又萎缩回复到当年的一家小店铺,虽地处上海最繁华的
南京路,但只有两开间的门面,不到40个职工,全部资产不过50万元。说来也巧,刘瑞旗接手时的职工人数与沈莱舟创建恒源祥时的职工人数一样。 恒源祥的突破在于刘瑞旗上任后的大胆改革,他把“恒源祥”三个字由店名注册成商标名,接着开展了一系列品牌重塑活动,以品牌吸引全国毛线加工厂加盟。
恒源祥旗下已聚集了70多个加盟工厂、5000多家加盟店,产品从单纯的手工毛线延伸到针织、服装、床上用品等70多个门类,年销售额达30多亿元。 1988年,刘瑞旗将“恒源祥”注册成商标时仅花了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