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煊
中国语言学家
沈家煊,1946年3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吴兴,中共党员,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经历
1946年3月,沈家煊出生于上海。
196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英语播音专业。
1968年,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从事电信专业技术翻译及同声传译工作。
1979年—1982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82年,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1993年,获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1998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1999年—2009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
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沈家煊主要研究领域是汉语语法和语言理论,包括英汉比较语法、普通语言学理论、句法语义学、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和认知研究,以及心理语言学等方面。
沈家语言学研究的最大特色,是理论联系实际——以对语言实际现象的研究为中心,在深入揭示语言事实本质规律过程中观察其理论价值,准确理解并合理运用语用学、类型学、标记论、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语法化等多种理论和方法。沈家煊主张,理论应该在实际问题的研究中体现出来,而汉语语法研究也不能没有理论指导和理论意识。
沈家煊在研读国际语言学前沿理论的基础上,倡导语言共性背景下的汉语研究,提出“个性是共性的具体表现”。他早期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对比语言学研究和汉语现象的语用学解释上。沈家煊看到基于共性的语法解释是二十世纪国际上各个学派的共同追求,他更为认同的观点是,语言共性不能只在形式上寻找,而应该在所有语言共同的语言运用规律中寻找——“语言共性何处求?不在语法在语用。”沈家煊在研究中致力于语用学研究和语法研究相结合,研究汉语语用法的语法化,看语言的使用规律如何在语法上体现出来。
截至2017年3月,沈家煊已发表研究论文和其他文章100余篇,出版专著和译著10余种,其主要专著有《不对称与标记论》《名词和动词》《超越主谓结构》等,译著有《语言导论》《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等。
沈家煊编著了专业术语规范的《现代语言学词典》。
人才培养
沈家煊编著的教材有《语言导论》等。
沈家煊指导培养的学生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完权,韩国启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善熙,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乐耀,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凤娥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沈家煊积极引领中国语言学的学术走向,致力于语言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大力弘扬老一辈语言学家务实创新的学术传统,为汉语研究的深化、推动汉语研究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评)
“沈家煊有着丰富的研究经历、深厚的学术素养、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强大的凝练概括能力,有着对西方语言学理论了如指掌的熟悉和精准评述。”(河北大学评)
参考资料
沈家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2 10:5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