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庄,字子庄,号竹窗,别号莲峯杏影。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69年大学本科毕业后曾在农村中学、县城师范学校任教。1979年考取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师从羊春秋教授,毕业后留湘潭大学中文系任教。1987年调入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87年底赴南京师范大学师从唐圭璋先生为其访问学者,回校后曾任中文系主管教学副主任。1994年晋升教授。1995年考取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原杭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师从吴熊和教授。2006年被聘任为广西师范大学首批博士生导师。1972年开始诗歌创作并在各级刊物发表新诗,1985年新诗《屈原》在《诗刊》发表。1983年起旧体诗词作品陆续在《湖湘诗萃》《飞天》《诗词报》《广西日报》《桂林日报 》越南西贡《解放日报》加拿大温哥华《世界华人周报》、《加拿大都市报》等报刊发表。书法作品曾获全国书法展银奖。学术专著一次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优秀图书二等奖(合作),三次获《夏承焘词学奖》二等奖,一次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合作),两次三等奖,一次桂林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多次获广西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所讲授课程:中国文学史(唐宋、元明清)、词学研究(本科、研究生)、宋词文化学(硕士、博士研究生)、词话与词学理论研究(博士生)、诗词写作(本科、硕士生)。
个人简历
沈家庄(1946.11.—)字子庄,号竹窗,文学博士,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湖南洪江。1969年毕业于
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研究生毕业于
湘潭大学获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
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词学研究会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旅游文学研究会理事,广西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师范大学旅游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华词学》编委,《中国韵文学刊》编委。曾任
中国民主同盟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主讲课程:中国文学史(唐宋、宋元)、宋代作家专题研究(本科);宋词研究(本科选修、研究生);诗词写作(选修);词学、宋词文化学、词话与词学理论等(博士研究生课程)。
成长经历
沈家庄自从1979年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以来,他悉心于中国文学史研究。首先偏重作家作品研究,注重义理、考据、辞章之学。1981年于《湘潭大学学报》发表《思精神远 晚唐独步——杜牧七绝散论》;参加注释杜荀鹤《唐风集》。认识到汉学基础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者的必修课。后来参加整理《曾国藩全集·诗文》得到一次扎实的校勘学、训诂学、考据学的实践锻炼。在进行古籍整理的同时,将曾国藩与洪秀全进行比较研究,在《光明日报》《史学》专栏发表《曾国藩与洪秀全比较》的论文。同时,研究老子《道德经》,发表《老子“无为”辨》的论文。认为:中国文学研究者必须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来龙去脉;从事中国文学研究,必须具备文、史、哲的厚实根柢,先求历史文化知识的广搏,尔后才能精专有为。
沈家庄教授在注意中国古代文、史、哲的全面观照、重点学习的同时,密切注视当代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学科研究的新动向、新特点。1986年写出《试论近十年的韵文学研究现状与趋势》一文,认为,新时期十年,韵文(诗、词、曲、赋)研究领域(包括整个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无论研究方向还是方法,都有大的突破,研究者们摆脱了狭隘的思维定势,接受外来影响,鉴借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既有的研究格局.文章和专着缜密的科学性加强了.研究的深度、课题的穿透力、包容性和开掘性提高了。并总结出当时中国文学研究的七个特征:1、从单纯社会政治学的研究转为注重美学、艺术学的研究;2、从文学工具论研究转为文学本体论研究;3、从单向单层次研究转为多视角多层面研究;4、从孤立研究转为比较研究;5、从中观、
微观研究转为宏观研究;6、新方法论热方兴未艾;7、古籍整理出版及集注本、选注本的出版发行量增大,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与深入提供了物质材料保证.文章在总结每个特征的成绩时都辨证地分析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对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亦作出预测:新方法热会继续成为人们研究中国文学的兴奋中心,五年后则会出现落潮,人们将把研究的触角更多地深入到作家的心灵的、情感的、社会文化的对象;心理学、现象学的研究将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语义学的和阐释学的研究将会拾头;人们会将更多的兴趣放在对中国文学美学内涵和美文实质的探究;并关注文学体式的演变嬗递线索,找出中国古代文体各自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将其置于中国传统文化层面加以考察,站在文化人类学的至高点上,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特点、地位和作用.并预计电子计算机将进入韵文研究,尤其是对作品意象系统和用韵系统及作家习惯用语的探讨,计算机将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敏锐和准确,计算机统计与考据及辨误结合起来,将把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文章还预测,考据、辞章、义理之学的复兴,将在新的层面上革除研究中的浮浅、租疏之弊。
沈家庄教授于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偏重于唐宋文学;于唐宋文学中,偏重于词学研究.的研究视阈注重词体发生与中国文化关系的探究与考索。在词学上,师承夏承焘教授和唐圭璋教授,并自觉接受龙榆生、刘永济、施蛰存等词坛宿彦的影响。首肯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观点接近常州词派论词美学范畴和基本倾向,立意对通行的几种词学体系之建构理出各自线索,寻释其立论宗旨,并陈述、阐释一家之见。认为,研究古代文学现象(包括文体发生演变、作品遗存、作家生平思想及创作实践活动、流派风格、作品流播传承、理论与批评等)是一个十分复杂艰难的学术课题,文学发展演变的动因是与社会文化心理结构机制的各个部件紧密相联系的。从“文学是人学”的基本命题出发,文学研究,就不能仅从社会政治学、史学和哲学的视角切入,还应该更多地从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公共关系学、语义学、心理学、生理生态学……等各个层面作综合研究、打通研究。即是说,凡是作为社会个体“人”之所能接触到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角落,都与“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欲揭示文学自身发展的内部规律,必须以人类文化的各项内容,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作为研究对象.尤其在文体变革,文风改变时期更是这样。不能简单地将朝代更迭视作文学史分期的依据,更不能以中国封建社会儒家学派的文学观念和理论作为今天评价古代文学家及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
沈家庄教授认为:文学是世界的、全人类的精神成果。文学研究者只有把自己摆在人类文化的历史背景上和现实世界的经纬上,才能有独到的、科学的识见,才能对中国的文学现象作全景观的、系统性的直觉和理性把握。当然,中国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则是民族的,我们的审美原则和美学好尚亦是民族化的。我们尽管要接受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地域和民族关于文学研究的进步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但坚持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则是我们宇宙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我们的立足依据,始终是民族的文化土壤。
出版图书
主要著作
主要专著与合著
《宋词的文化定位》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宋词文化与文学新视野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竹窗簃词学论稿》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2000年12月第二版。
《宋词三百首》新注今析 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2001年第6次印刷;《宋词三百首》图文本,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4年2月,第二版。
《小学生必背古诗70篇》(独著)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成语故事》(二人合著,第一作者)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二人合著,第一作者)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语文教学新思维》(主编)接力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传奇》(主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1999年第6次印刷,2004年3月第二版。
《中国古代十大喜剧传奇》(主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1999年第6次印刷,2004年3月第二版。
《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副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论文代表作
曲子词盛于宋代的文学史意义《词学》第25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论宋词的羁旅行役 《词学》第23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第1版。
宋人的词体审美观念之重新审视——美学视阈中的宋词形态研究之一《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02期
修复宋诗发展史研究中缺失的一个链接 中国韵文学刊 2009年第四期 总第51期
一部厚重的诗话文献(论文) 《2005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9月
心血浇灌牡丹红——沈丰英昆曲表演艺术魅力及成因初探《中国戏剧》2008年第1期 总第608期
宋型文化的标准产儿李清照 北京 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7年第11期。
欧阳修的“太守之乐”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07.8.31.第11版
粤西词人群体研究导论 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二期 总第41期
苏轼“词似诗”新论 《光明日报》2005.11.18.第7版《文学遗产》专栏。
宋代三位女性词人文化心态新论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4.第42卷,第2期
论清真词的叙事性 第三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10.
词别是一家 《光明日报》,2003年10.8.《文学遗产》专栏。
宋词所表现的宋代女性观念之历史文化审视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
宋代词话的审美范畴 韩国《诗话学》2001年第三、四辑合刊。
宋词文体特征的文化阐释《文学评论》1998第四期。
宋代文化观念嬗变与宋词繁荣 台湾《中国文化月》199811月号。
文化定位—-宋词研究的新构想 台湾《宋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第四辑。
论放翁气象《文学遗产》1999第二期。
章太炎文学思想论略 台湾
中国文化大学1999《章太炎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思精神远晚唐独步——杜牧七绝散论 《湘潭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读《唐诗评选》蠡测王船山唐诗研究的特征《船山学报》1984年第2期。
桔树·暮年·南枝之思——庾信《枯树赋》新探
清真词艺术论《湘潭大学学报》1985年11月增刊《语言文学论集》
清真词风格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版《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四辑]
论清真词沉郁词风的形成与演变《湘潭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本文获全国首届夏承焘词学奖论文二等奖
王国维“意境”说我见《湘潭大学学报》1986年增刊《中国古典文学论集》
试论近十年韵文学研究现状与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学研究动态》1987年第3期
老子“无为”辨《湘潭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文摘报》1986年6月5日
中国诗体嬗递规律论略《文学评论丛刊》[31辑] 1989年3月第1版
王观求异创作心理评鉴《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本文获199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委科研成果三等奖
中国文化性质与渊源 蓝天出版社1990年6月第l版《文化园》
膘胧迷离 一往情深 《名作欣赏》1991年第2期
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刍论 齐鲁书社1991年5月第l版《李清照学术研究论文集》
当代诗词的困惑《诗词报》1991年第22期 《桂海诗刊》1991年12月第3期全文转载.
曾国藩与洪秀全比较研究浅尝《湘潭大学学报》1987年增刊《曾国藩研究论文集》
曾国藩与洪秀全比较《光明日报》1987年8月5日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学研究》
诗词创作选
金缕曲·题永州柳宗元纪念馆
旧庙兴宏宇。幸劫灰,尚存堂壁,留公居所。汲尽清湘冰壶玉,还坐西岩独苦。阅万象、泉石俦侣。垂钓寒江天地白,算此情、羞为长铗酤。宴游处,气吞吐。
凌云健笔江山助。更熔裁、湘灵遗韵,楚臣吟谱。面壁静心空四海,寄语黔驴麋鼠。雁字断,长安间阻。莫向穷荒叹羁旅。听童髫鹤发相鼓舞:纪念馆,君为主。
水调歌头·桑梓天子山
世已无天子,此有天子山。云外奇峰无数,飞阁出层巅。我欲袖携香楮,直入神堂深处,三拜唤魂还。蓦睹将军立,高处舞金鞭。过仙桥,寻旧迹,问群峦:天子豪情安在,走马下深渊?鬼斧神工施处,堂殿拏云披雾,猿狖叩关难。独立沉思久,岭上白云闲。
沁园春·寿瞿髯师夏承焘教授
——谨步施议对兄原玉奉和
华国文章,匡时怀抱,共仰瞿公。算平章千古,诗书典籍;俯仰百代,坛坫豪雄。朱墨纷纶,龙蛇飞动,都在先生几案中。咳唾处,动雄风台宕,劲拂层空。 人间春意方浓。倚昆岳、华筵聚玉钟。记团结湖畔,快心词组;天风阁底,低首群峰。气概凌霄,虚心似竹,旦夜长铭启沃功。斟北斗、挹西江为寿,万丈乔松。
西河·吊圆明园
凄厉地。霜风觱篥嘹唳。残烟衰草立寒阳,暮岚昧晦。画粱雕栋去无踪,参差石柱相倚。 抚断壁,心如焠。残火亘古犹烒。离黍故宫莽苍苍,事逐流水。血火尽处土成灰,荒园依旧憔悴。 舞龙跃虎霞成蔚。细凝眸、巨园雄峙,转使客情如霁。向长空、借取金觥,盛饮瑶池玉液,无人醉。
临江仙·唐圭璋师85华诞奉祝
检点沧桑来几案,笔生万壑风雷。钟山一耸大江回。秦淮夜月,伴伊北窗偎。 更阑不知天欲曙,纷纶朱墨频催。八旬又五鬓成丝。如林著作,处处说宗师。
望海潮·寄南极中国长城站
云间鼍咽,波谷鲨舞,南极自古销魂。风裂怒涛,鲸催恶浪,冰川困锁沧溟。长舰举霓旌。有企鹅接待,海豹逢迎。莫道亲人信杳,天宇电波频。 探幽海底情深。揽奇虾异贝,锦艳霞明。龙宫宝珠,烂然焕采,从容如数家珍。玄秘已澄清。看擒龙妙手,复建“长城”。向晓风雪过处,一笑大洋横。
齐天乐·端午
国魂难逐江流去,年年又回重五。角粽香盈,菖蒲叶老,依旧荆南风物。人争济楚。喜排浪龙奔,撼天舟鼓。画扇褶裙,紫蓝红绿遍江浒。 谁识贾生怨苦?夜深来吊月,哀辞如诉。世论纷纭,人间底事,扬子居然反赋?是非谩语。渐引入田田,芰荷深处。写入春盟:晏时莫醉舞。汉贾谊谪长沙,为赋以吊屈原,其辞甚哀。汉扬雄赋《反离骚》,以义责原,何必自沉?自岷山投诸江以吊之。
翠楼吟(并序)
丙午岁,神州大劫。予以弱冠之年“大串联”之桂林。登独秀峰,空怀摩顶之志而已。时客驻王城之师院,颇善其境古雅清幽,乃心向往之。廿年后,南迁广西师范大学执教中文系,定居桂林,遂酬愿焉。一日,携妻儿再登独秀峰,兴会迥殊。秋风徐来,绵雨沾衣,凭栏纵目,众山匍匐。不知有迁客之思也。因赋此曲,兼呈桂林新知云。
雨洗秋空,尘清桂苑,佳峰廿载重诣。南游天未老,仅苔黯千年石陛。危岩高峙。看迭彩飞霞,老人凝睇。多佳丽。绣楼华厦,斗豪争贵。 壮岁。欣有良朋,倚岭南长笛、入云歌吹。翠岚烟幛里,醉乘雾拏云胸臆。登临情味。更雨足新苗,芳催桃李。漓江畔,晚来应见,满园兰蕙。
点绛唇·端午
事越千年,芳魂还系江边树。动地舟鼓。都道楚声苦。 菖蒲香盈,情黯逐臣赋。心如煮。问天不语。争渡群龙舞。
八声甘州·金陵明故宫怀古
抚颓砖断瓦认前朝,道是故明宫。看蓬蒿盖野,城阙宛在,残照凄朦。细辨龙雕凤刻,栩栩舞姿雄。碧藓斑驳处、偶听鸣蛩。 休道农夫揭竿,扫皇权万里、盖世勋功。问朱家祖业,天下共谁同?护城河、至今呜咽,叹飞禽尽后折良弓。低回处、御前驰道,车马从容。
浣溪沙·听唐圭璋师忆旧
北去南来不记年。秦淮夜月冷千山。风帆一叶济长川。 江水有情伤往事,钟山无意变桑田。石头城上雨如烟。
踏莎行·时寓金陵
冻雨凝寒,高台泣露。隔窗笙管悠悠诉。岭南频寄锦书来,可堪梦里无寻处。 门掩寂寥,灯燃离苦。古今万卷从头数。几声寒鸟号高城,一川衰草环霜树。
千秋岁引·青州谒归来堂访易安遗踪
梦破春残,风拂酒醒。漱玉池边绿苔冷。东归不愁雁信杳,南来固觉駞山暝。过堂风,如钩月,弄清景。 依旧画梁双燕并。依旧海棠开靓镜。可惜空蒙碧窗影。常钦壮吟血泪句,今寻故迹青州境。远山长,故山邈,河山永。
易安有句云:“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抷土。”
千秋岁·悼彭靖师岩石先生(用秦少游韵)
岭南天外,忽报谪仙退。云色变,山心碎。低回寻手迹,呜咽思容态。人不见,望穿岭树迷烟霭。 绛帐聆謦欬。长路同车盖。拂袖去,遗则在。麓山高可仰,巨石摧难改。公去也,蕙园兰畹泪浮海。
暗香·鲁迅先生逝世55周年祭(用姜白石韵)
暗香真色。算夜长惯睹、吃人筵席。旧垒杀来,倚马拖刀反戈击。横槊常须四顾,难辜负、千秋词笔。呐喊后,怒向刀丛,新句乍吟得。 阡陌。客急急。恨狗苟蝇营,聚散如贼。慕牛俯匐。荒野躬耕任鞭叱。充腹全凭绿草,犹挤出、甘甜乳汁。最相忆、松竹月,写公履历。
水调歌头·题九马画山
一壁峥嵘异,九马逐云天。引来世上无数、游客竞流连。我问骁雄天马,江畔何时欢会,畅饮不思还?掉头却无语,傲若醉中仙。 振鬣嘶,奋蹄舞,驾云骖。恒心似铁,坐成千古默参禅。任尔风来八面,最喜波临南北,飘洒亦悠然。明日腾空去,蹄下可生烟。
江城子·资江飘流
轻舟飞处水花柔。画山浮。碧江流。弯多滩险、骑浪御风游。人在镜中观自在,天渺渺,水悠悠。 久困书斋易白头。乐山丘。放歌喉。饮露餐霞、万象若朋俦。常向自然舒腿脚,胸襟阔,韶华留。
八声甘州·登资源八角寨
是何年绝巘寨称雄,犄角八方伸?作耽耽虎视,飘飘鲲舞,跃跃龙腾。一览乾坤顿小,蚁影绕蜗村。喧嚷人间世,数点烟痕。 摘取小星怀袖,约中宵残月,同醉金樽。教青山见我,想与论词文。待他年、邀朋重上,须放晴,检点众山春。归时路,贪看妙景,几次惊魂。
念奴娇·题《风韵寰瀛》赠广州诗社赖清泉诗翁
寰瀛风韵,萃神州壮采,九天云色。人物山川着意处,吞吐真珠琼璧。软语晴萤,刚弹饥鼠,白眼蝇营客。文章盛事,魏王曾未识得。 一纸到手长吟,邀风伴月,如坐兰香陌。书剑影中真我在,泼墨便成心迹。嘉惠文坛,播馨诗海,潇洒横霜笛。高山流水,世人争赏标格。
越南行 (三首)
蝶恋花·过东兴界河
秀水弯环流碧渚。桥贯西南,未锁天涯路。隔岸牛羊依草溆。绿冈平野闲云度。 出境未觉行旅苦。风景依然,互市如熟侣。相见不能通细语,临别一笑堪回顾。
巫山一段云·题河内还剑湖
剑客携云去,湖水漾碧涟。巍峨笔塔写青天。微雨话当年。 怀玉山祠古,净水荷盖鲜。越中游客竞留连。墨趣识前缘。
临江仙·胡志明旧居留照
云绿凌霄高树,天蓝芳草池塘。幽兰百合自馨香。小楼伫淡雅,大业展辉煌。 帏幄指挥安在?条桌藤椅数张。尺幅兴波抗强梁。当年军秘处,今日旅游乡。
(以上三首以《越南行赋》发表于越南《西贡解放日报》2003年春节增刊33版)
水龙吟·武夷山吊柳永
黄金榜上无缘,笔传千古伤情怨。烟花巷陌,虎蹲龙骧,醉深梦浅。才子词人,玉雕铁铸,庶民肝胆。把卿相事业、蜗名角利,都交付、莺和燕。 惆怅故人心眼。睹芳菲、繁华又现。崇楼迭巘,珠缳绮绕,云蒸霞灿。裙屐遨游,水奇山异,蜚声遐远。待先生重到,临轩赋笔,写家园赞。
石州慢
敬赠海外华文文学家协会桂林寻根访问团,寄王一桃先生
凉雨吹寒,山笑水迎,海外归客。华堂横幅流金,故旧重逢情涩。心潮荡漾,乍起雪地惊鸿,留痕万点斑斑迹。梦断醒来时,怀抱着中国!
情激。豪迈如昔,发须虽白。回首当年,学子清音脉脉。乡情绵密,玉簪幸绾漓江,岭南红豆长年摘。更频赋衷情,寄春风词笔。
水调歌头·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寄延安父老乡亲
盘古劈天地,五帝拓洪荒。红军战略迁移,千古写辉煌。拼死驱行二万,血沃秋藤夏草,寒夜启星光。陕北猛狮吼,涛怒卷东洋!民族魂,盘石固,帅旗张。挥戈逐日,持久联合斩豺狼。宝塔山前流水,窑洞窗棂积雪,犹在话沧桑:缔造共和国,由此奠基墙。
蝶恋花
春到长沙,与谌东飙、刘青松老友及湖湘讲堂同仁会饮“两棵树”,临别有赠
春绿江南天绿水,一笑相逢,叶色烟光碎。客里不知孤眠味,狂歌痛饮瑶台醉。
得意人生能几岁?花落花开,惆怅添憔悴。两棵树边知己会,春山从此增妩媚。
生查子(三首)
上海金山词学会,迄今二十三年矣,今华东师范大学又襄盛举。余忝列盛会。会后十数日,蒙议对兄电邮振振兄首唱《生查子唱和录》赐寄,谨步原玉奉和
商飙动蕊香,方过团圞节。回首聚金山,兴会殊无别。 啁啾听燕吟,鞺鞳鸣金铁。沧海壮词心,莫负弯弯月。
吴松谒陈子龙墓,再和
高陵寂寞寒,凛烈苍松节。不见柳如眉,定恨知音别。 松江急夜涛,古埠藏铮铁。故国泪凝冰,化作坟头月。
昆山千灯古镇访顾坚旧居,有怀昆曲鼻祖
水磨一调新,拍按心音节。绣口韵轻圆,迥与诸腔别。 善歌赋热肠,古道陶真铁。(顾坚著作名《陶真野集》)绝响启天声,散入风人月。
(顾坚自号“风月散人”)
齐天乐·梦兰亭,怀右军
醉蘸灵性舒怀抱,将军墨酣蚕楮。一合人天,无关风月,雅禊流觞今古。似闻天语:叹真迹湮沉,雷音如诉。梦绕林泉,踏云惊觉换鹅路。 欣逢明世徽举。展兰亭帖拓,珍赏无数。俯仰前贤,承传正脉,不负千秋遗谱。白鹅欲舞。盼书圣归来,墨池佳处。畅叙幽情,洒春风玉露。
西吴曲·哀悼恩师吴熊和先生
当年立雪天姥,记温存尔汝传心愫。自西溪别后,云天常现虹语。雾气晴光,相对说词源音谱。最忆禹陵访贤踪,共辨石刻烟霞古。 武林寓所,铭几度从师,寻释宋人故步。学海路。幸蒙开启山林,拈花微笑,面壁终成不负。灵堂遥拜,倩万里雁西翔,燃一瓣心香,飞泪洒兰圃。
沁园春·壬辰尾立春後六日癸巳春节
冻雨初晴,鸟雀窥檐,昨日立春。见隔窗松鼠,枝头敏捷;邻家花狗,後院频狺。上网无聊,种花嫌早,猛听荆妻呼扫尘。匆匆去,快稳操笤帚,洒扫乾坤。 豪情散落如云。仅留得安闲自在身。注半塘注词稿,鲁鱼豕亥;一枝徽笔,子戌寅辰。铅杵生涯,鸡虫得失,老眼平生远小人。龙飞处,喜金蛇狂舞,气象雄浑。
注:晚清临桂词人王鹏运。
华山行(三首)
登华山
西岳华山远,我今一登临。
攀援有索道,升降如腾云。
学虎爬天梯,听禅扪石磬。
穿崖壁擦耳,闯关金锁门。
意舒猿步健,天淡太华清。
才过苍龙脊,又至博弈亭。
胸中无芥蒂,临难不缩身。
谈笑越峰壑,吐纳涤凡心。
峰凌最高处,一笑万险平!
过玉女峰
石蕊天风送香气,我来绝境赏莲花。
玉箫鸾凤和鸣处,四岳三江映彩霞。
西岳庙望华山诸峰
拔地参天俯旧秦,刀削斧劈耸坚城。
石莲竞放云台上,亘古奇葩壮国魂。
己丑重阳节西山登高
师徒谈笑上高台,秋气横斜入客怀。
云淡菊新香易老,诗迟帽旧句难裁。
西山有幸藏佛刻,古刹无心引鹤来。
绝胜风情君记取:菩萨书剑夜光杯。
贺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外国语大学举办“越南第一届
汉语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成功
金秋盛会聚升龙,还剑湖波映彩虹。
教法切磋明义理,新知考据求融通。
交流跨国标模楷,对比索源显宗风。
文庙光华照大地,越中友谊万年同。
龙年贺岁
头白簪花送兔年拿云心事仰龙山
举杯对雪难成饮万点灵鸥沐海天
雪扫阴霾玉宇空人游太极海门东
银笺欲问新年事年在仁山智水中
国际华语作家协会上海分会成立志贺
经国文章逢盛世,春深万彩溢芬芳。
常忧痼疾心滴血,欲铸新辞梦绕梁。
惊鹜神游人忘倦,玉壶冰醒字生光。
遥天寄意鸿传语:沪上星群更辉煌。
人物评价
沈家庄先生是当代最富个性的词学家之一。他专注于宋词的社会文化学研究,对宋词的文体特征进行了宏观的文化观照,注意抉发隐藏于词作背后的文人心态与社会生活的关联,使时代文化精神与艺术解读融成一片。其论域沟通古今、融合中西;资料考证与艺术分析、背景探索与理论建构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显示了古典文学研究中,传统治学经验与现代科学成果相联系的研究新视野所具有的巨大张力。……
沈家庄一改古典文学研究的传统作风,从文化风貌入手,去把握整整一个时代的文学———宋代的文学,宋词,这是很有气魄的。应当承认,学有专攻,但只讲“专攻”难免圉于一隅;若要有所发现,有所成就,还要讲“对接”。搞古典文学研究的,一定要了解现当代,尤其要熟悉现代的理论;搞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定要有古文功底,伏案功深,那样遣词造句就精彩得多。沈家庄的研究个性就在于他从对单个作家作品或流派的研究中,推进到对整整一个时代的文学特质的把握,而且用西方的现代文化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古典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这是常识;而要准确深。
叶萌在《读书》(2006.6)上介绍《宋词的文化定位》(沈家庄著)一书说,任何时代的文学艺术都处于某种文化关系中,文学艺术作品不论如何“独立”,都不可能与社会文化毫无关系,相反,文学作品中承载着丰厚的文化意义。只有将文学放到它原有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把握和分析,才能揭示其真实的文化蕴涵,才能对其真正的意义生成、价值实现和定位做出科学公正的评估和判断。一直以来,文学评论界都深受儒家诗教说的框囿,及建国以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在文学领域的错误影响,词这种文体一直受到并非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对待,如学人多斥宋词正宗本色的“艳词”(或“婉约”浏)为“小道薄技”、“淫词鄙语”。《宋浏的文化定位》即指出要对宋词做出全面中肯的评价,就必须将其定位在宋型文化的庶族文化构型及平民文化纬度进行研究。本书用历史事实具体分析了宋代上层精英文化趋向世俗化的社会新潮是如何影响了广大官僚和平民的生活态度及价值取向,说明“宋代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交流融会的趋势愈来愈强烈,即呈现精英文化向通俗文化靠拢,通俗文化向精英文化渗透的大趋势”,而宋词“则充当大传统与小传统二者耦合的中介”。词之所以成为“一代之文学”,即在于它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范式“宋型文化”的发展同步,词正是“宋型文化”在文学上的表现。
文学是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质的反映。词作为宋代的代表文体,也反映了宋代文化的特征和个性。吴熊和先生曾说,词正是在包含诸多因素在内的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文学-文化现象。”(《唐宋词通论·重印后记》)沈家庄教授新著《宋词的文化定位》就是一部从文化的角度,对宋词的价值进行认真定位和研究的力作。此书视野广阔,视角独特,阐发了一系列启人心智的新见解,扩大了词学研究的视野,对于整个古代文学研究亦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