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业富
清朝官员、书法家
沈业富(1732—1807),清朝官员、书法家。字既堂,又字方榖、方谷,号味镫老人,室名味镫斋、味镫书屋。江苏省扬州府高邮州(今属扬州市高邮县)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授编修。曾任江西、山西乡试副考官。三十年(1765),出知安徽太平府,在任十六年,救荒恤灾,去后民犹思之。官至河东盐运使。工行书,风韵天然,有《味镫斋诗文集》。
人物生平
雍正十年(1732)五月二十二日生。
乾隆十八年(1753年)中式癸酉科江南乡试举人。
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式甲戌科第二甲第二十二名进士出身。点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清书。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翰林院散馆,授编修。充国史馆纂修官。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以翰林院编修充任江西乡试副考官。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以翰林院编修充任山西乡试副考官、续文献通考馆纂修官。撰制诰、办院事,勤于其职。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告假回籍调理。
乾隆三十年(1765年),以翰林院编修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外授安徽颍州府知府,改太平府知府。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以安徽太平府知府护理江南分巡安徽道,兼管芜湖关税务监督。在知府任上共十六年,兴利除害,有惠绩。总督曾将其方法颁布在其他府施行。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迁河东盐运使。闰五月暂署安徽道。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以母老请终养。
嘉庆十二年(1807年)八月十五日卒,年七十二。
轶事典故
沈业富年幼时学习非常勤奋。沈业富从初试童子到乾隆十九年成进士,非常顺利,殆亦其勤奋所致。沈业富在翰林编修任上,与张曾敞翁方纲朱筠一起被当时人们并称“四金刚”,是由于这四人如浮图护法尊者一样公正清廉,不徇私情。他曾主持1760年江西乡试、1762年山西乡试,参与1765年顺天乡试,所识拔多一时知名之士。
1765年章学诚以国子监生应顺天乡试,沈业富参与分校,向主考官推荐章学诚的应试文章,但主考并没有录取章学诚,沈业富深以为憾,就馆章学诚于其府邸,俾从事铜椠,益力于学。在这两年中,沈业富将章学诚推荐给朱筠,朱筠又向北京的知名学人介绍了章学诚,自此在京师,章学诚的名气才逐渐大起来了。
沈业富在太平知府任上,以他丰富的历史知识,处理了一起自顺治朝起诉的打了一百多年的官司。是案薄牍如山,诡幻百出,真伪难辨,沈业富却能在此中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公正地审理了积案,故当时的巡抚称之:“汉儒引经继狱,君能援史决之,何让古人。”1769年境内大水,沈业富安抚民心,平定骚乱,赈济贫困,群情贴然。沈业富历任河东都转运使、司运使、加敕兼管盐法道等职。
沈业富在太平当了十六年知府,在此期间,章学诚南北往来,屡次过访沈业富,并与沈业富之子沈在廷(字枫墀)讨论学术,前后数十年,沈、章相知、通问无间。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沈业富自安徽太平府知府迁任河东盐运使。他很有经济头脑和行政方略。当时河东盐池遭淡水渗入,产量大减,商运引进蒙古盐,也很耗费人力财力。盐产恢复正常后,弊多商困。沈业富认为盐池自古为利,不应该废止禁革,但若放任人们自行贩卖,必会导致蒙古盐越区内侵。沈业富提出“商人之力不在寡在不均,其弊有三:商弃瘠据肥,一也;费浮地远,伙攫其利,二也;佥代之期,贫富倒置,三也”。于是订立均引顺路之法,统合三省经营盐业的地区以三等均分,再以道路相近者,顺配为五十六路,每路一签,各商掣签决定所属。于是赂绝而弊不行。
在管好盐务的同时,沈业富还热衷于地方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重修了运城城垣、钟鼓楼、池神庙、万寿宫、学宫、河东书院等。
参考资料
通惠楼隐忠义侠.运城新闻网.
章学诚师执考.孔子文化传播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1 21:5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