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猿人遗址,位于山东省
淄博市沂源县南鲁山镇骑子鞍山东侧崖下,面积约200平方米,保护范围21000平方米,为
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
历史沿革
1981年9月18日,猿人头盖骨化石于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
1981年11月和1982年5月,沂源猿人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眉骨两块,肱骨、肋骨各一块,牙齿八颗,及肿骨鹿、李氏野猪、梅氏犀牛、马、洞熊、鬣狗、虎、巨河狸等十几种共生哺乳动物化石。
1992年7月,沂源县文化文物部门成立群众性保护小组。
1994年,沂源猿人遗址所在溶洞被山东省淄博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风景名胜区。
2000年12月,沂源猿人遗址所在溶洞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并更名为“沂源猿人遗址溶洞群风景名胜区”。
遗址特点
结构
沂源猿人遗址附近地貌为山区丘陵,海拔340米,东西两侧为奥陶纪灰岩山梁,中间为南北走向的河谷(河床下切6—8米),面积约200平方米。三号地点向南200米,四号地点向北160米,东到茨峪河岸,西从一、二、三、四号地点的连线垂直向西(山上)50米,为该遗址的保护范围,面积共21000平方米。
特点
沂源猿人遗址发现的头骨残片与牙齿属于30~40万年前的两位成年猿人的遗骨,头骨的特征,与“北京猿人”相同。这两位“沂源猿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山东人。除了两位猿人的遗骨外,还发现十三种动物化石,有称雄山林的虎、熊,有凶狠的狼、鬣狗、野猪,有奔驰于荒野上的马、牛、鹿,还有树上跳跃的猴子等。
文物遗存
沂源猿人遗址共出土猿人化石头骨盖一块,牙齿八颗,肱骨一块,眉骨两块。头盖骨包括有大部分顶骨、部分枕骨和额骨;八颗牙齿分别为左上侧门齿两颗,左、右上第一前臼齿各一颗和左上第二前臼齿两颗,右上第二臼齿一颗,右下第一臼齿一颗。从化石的颜色、重复的左上第二前臼齿、不同的出土地点判定这些化石为两个成年猿人的骨骼。在共生哺乳动物方面发现了一颗猕猴的牙齿。在伴生动物方面有肿骨鹿、李氏野猪和巨河狸等动物。
历史文化
东夷文化
东夷民族的渊源,据现在所知的考古资料,已可上推到大约与北京猿人同时的沂源猿人。考古发掘越来越证实,东夷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在鲁中泰沂山区,迄今所见沂源猿人化石及其后继者的旧石器遗址,大部分都集中在泰沂山脉中段。
活动建设
2008年8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派编导来到淄博,与淄博电视台合作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发现“沂源人”》。
研究价值
沂源猿人遗址的发现是中国古人类考古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这说明早在60余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沂源猿人”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国猿人地理分布的空白,而且对于考察北京猿人,安徽和县猿人同东北古人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专家认为,“沂源猿人”在中国按古人类进化年代当属第五位,按其分布当属第九位。它对于研究第四纪(200万年前以来)哺乳动物群的分布和地理、古气候也有着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1992年6月20日,设立“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碑,淄博市设立保护标志改为“沂源猿人遗址”。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沂源猿人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
南鲁山镇骑子鞍山东侧。
交通信息
乘张店—沂源公交车到沂源土门镇,步行约2千米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