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秧歌
传统戏曲剧种
沁源秧歌,是一种传统戏曲剧种,是在沁源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舞小戏,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
起源
当时,沁源县太岳区(晋冀鲁豫所属军区)的中心,该县的“绿茵剧团”,经常利用沁源一带的小调编演秧歌剧,宣传抗日,教育群众,受到广大军民的喜爱,因而用沁源小调编演秧歌剧的活动遂逐渐普及起来,群众也逐渐习惯地把它称之为“沁源秧歌”了,“绿茵剧团”也被呼为“沁源秧歌剧团”了。
现状
至今沁源县剧团仍沿用此名并保持着演秧歌剧的传统。“沁源秧歌”的曲调,被当作曲牌用于某一出戏时,虽然因不同的歌词或不同的情绪,必然在其原型的基础上有某些改动 ,但总起来看,它们还没有改变小调的性质。有的戏是采取单一的曲牌形式,即全剧用一个曲调唱到底,有的则采取将几个曲牌组合起来而成为联曲体。
“沁源秧歌”的音调,具有热情、豪放的特点。唱腔常衬以“啊、哈、哟”等虚词。其结构特点主要是四句式的,如《赵州桥》等,二句式的极少见。有时为了渲染气氛,活跃情绪,在四句的基础上运用变化反复的手法加以扩展,使曲调更加清新、活跃,从而也更加丰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3 23:48
目录
概述
起源
现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