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源书院是由纪淦牵头当地士绅百姓创建,旧址位于莱芜故城东门里北侧,紧邻汶河北岸。
历史沿革
汶源书院旧址位于莱芜故城东门里北侧,紧邻汶河北岸。“夫汶随地涌出,蓄之深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序之循也,始与跳珠,终成巨涘(音sì,巨涘,指大水),参天下四渎之列,不中阻,不旁挠,所就者大也。会于此而立身为文之义学者,可自得矣。故以汶源名书院焉,积之愈久,其道弥光。”
汶源书院是莱芜有史以来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书院。到汶源书院就读的学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秀才,每月定期到院听讲,送文章或诗词等请先生批改,称为“文生月课”;第二类是经童试合格或以相当程度入院的学生,常年在院专设经史备考,称为“生童常课”。“当其盛时,来学之士,往往至六七百人。人文蔚起,甲于他县,令人有武城弦歌之思焉。”(清宣统《莱芜县志·学校志》)汶源书院一直存在了80年,直到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正月,“即其地置高等小学堂”。这80年间,汶源书院出了7名进士、22名举人。这种科第联翩的辉煌局面,是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莱芜教育继明万历、清康熙时期的又一次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