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山郡,古地名,属益州。汶山郡在西汉设立,历经撤销与复设,治所多次变迁,先后隶属益州、蜀郡、绳州、汶州,隋唐时改置为州。
西汉置
西汉(前206~24年) 以蜀郡北部冉駹地设置汶山郡,辖绵虒等5县,绵虒为郡、县治地(旧址在今汶川县威州镇姜维城)。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四川为益州刺史部(简称益州),绵虒属益州蜀郡。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省汶山郡,仍隶蜀郡,为北部冉駹都尉治。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以氐羌人冉、駹等部落地设置汶山郡,治汶江县 (在今四川茂县北),领绵虒、汶江、广柔、蚕陵、湔氐5县。
西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撤销汶山郡,辖县改隶蜀郡。
东汉安帝延光三年(124年),复设汶山郡,仍辖广柔等县,不久废。
晋移郡治汶山县,在今四川理番县废保县南。
刘宋迁汶山郡治于都安县(今都江堰)。
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属汶州。
隋置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罢州设郡,会州、翼州、覃州合并置汶山郡,治汶山县(四川茂县城区)。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罢郡设州,汶山郡称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