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珊墓位于
青阳县五溪乡,是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历官御史、河南副史、贵州巡抚,终官户部侍郎之墓。
汪珊墓 清户部侍郎汪珊墓,在
青阳县五溪乡观音殿南侧的小山坳里。坟冢与墓碑毁于“
文化大革命”中。残存有石人、石马、石狮、石龟。“御葬记事碑”一方,现置五溪村泥湾队队屋一侧,字迹已不易辩认。
青阳县五溪望华禅寺右侧有一谕葬陵墓。虽然牌坊和神道两旁原有的石人、羊、马、狮、虎及墓穴等,在文革时作为四旧遭到破坏,但从其规模来看,仍足以显示墓主生前显赫的身份。400余年来,它一直在寺庙的晨钟暮鼓声中,仰望着灵山九华芙蓉日出、仙云缥缈;静听着秀水九华河迎面流淌、哗哗作响。在这灵山秀水之中长眠的就是明代户部侍郎汪珊! 汪珊(1481-1541),字德声,号秋浦,池州贵池梅村(即今高坦镇梅村乡梅村)人。据清光绪五年(1879)《秋浦汪氏宗谱》记载:汪氏家族的宗祖是唐越国公汪国(世)华,世居江西婺源县回峰。到汪十一公迁来贵池开元乡,再迁到梅村定居。在74世汪时举(高祖父)支下,有其曾祖父汪兰森,祖父汪贞。父亲汪嵩先娶吴氏生子4个:瑛、璨、珊、琥,生女2个;继娶张氏生子5个:瓘、玑、珦、琦、玠,生女1个。共计兄弟9人,姐妹3人,汪珊排行第三。自曾祖兰森公之后克树立家,声用振。当时的梅村有汪、梅、桂、谷四大望族,而汪居第一。 汪氏自幼聪颖异常,刻苦攻读,并十分珍爱同父异母的11个兄弟姐妹。26岁(1507)时,乡试中举,正德辛未(1511年)登二甲进士第。在翰林院学习3年后,初任南京、四川道御史端严持宪体。正德丁丑(1517)六月开始守父丧,之后补北湖广道、任福建巡按,其时,他斗胆上“十渐疏”批评嘉靖皇帝,“激扬有声”,得到赏识,升任河南副使,往陈州赈灾。又于嘉靖甲申(1524)年开始守生母丧。之后,补陕西鄜州兵备,升任浙江按察使。在此期间,他一边大力宣教,一边加强水军武备,沉重地打击了在沿海嚣张的倭寇。随后,升任陕西左布政,抵御了元贵族的入侵,严肃吏治,及时赈恤饥荒。在都察院右副使、巡抚湖广的任上(1533),因上书嘉靖帝,请求“广开言路”,而被削职为民。他性情端正严肃,回乡后,怡情山水,“训诸子各专一经,以恩礼恤弟姓,以谦和处乡故,以警戒勉后生”(见其同僚工部侍郎张钺所写《墓志铭》)。不料,丙申年(1536),贵州都匀县苗族王蓉叛乱,又起用他任贵州巡抚,相机行事,恩威并施,使叛乱很快平复,因功升为大理寺卿。嘉靖十八年(1539),任南京户部右侍郎,掌管都察院事,平反了多年冤疑案件,革除国库中陈年陋习。终于积劳成疾,于嘉靖辛丑(1541)正月,病逝于任。 闻讣,朝野上下皆嗟叹啼泣。池州贵池人竞相称赞说:我们贵池自明初每60年出一显要人物,洪武辛未年(1391)有黄观中状元,以忠节著称;景泰辛未年(1451)有孙仁中进士,以清苦著称;正德辛未年(1511)有汪秋浦中进士,其生平事迹堪与前二位媲美!为表彰汪珊的生前功德,池州贵池人特为他树立了牌坊。到了清同治七年(1868)五月,又对“前明户部侍郎汪珊暨举人汪士元汪梦说旧坊”进行了改建。如今,坊上刻有“青云接武”四个大字的主碑石,仍存放于池州城内清溪河畔“清心逸志”坊的旁边。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汪珊的灵柩自然要回乡安葬。池州、贵池府县官员与汪氏族人奉旨,选定马衙之西的虎形山作为墓地。然而,那虎形山上早有元代刘汉用(1254-1325)的古墓,他是青阳杜村刘氏始祖。刘氏族人为了保护始祖墓,利用“抬棺材送葬是绝不走回头路”的风俗,设计迎接汪珊灵柩,迅速抬过虎形山,到了灵芝。以致不得已改谕葬到了五溪望华禅寺右侧的“仙人大坐形”山边。如今,汪珊墓已作为青阳县文物保护的对象,被毁损的文物已得到了初步的恢复。 长期以来,九华山至五溪一带民众,常称它是“状元坟”。传说古时有一位新科状元上九华山游玩,春风得意、风流倜傥、年轻气傲,看不起九华佛爷神像,认为菩萨无非是泥塑木雕的,若是真有灵,用针刺菩萨应该知痛又流血。他在菩萨腿上剌了一下,立刻冒出鲜红血滴。状元大惊失色,仓皇逃走。这时护法神韦驮请示佛爷,地藏王说:“这是一报还一报。当初修行时,有一跳蚤被我打死了。而那跳蚤转世为人,来刺我一针。你只将他赶出五里就行了。”可韦驮在一气之下,误将五里当五溪,挥剑把他砍死了。韦驮犯了杀戒。为此,地藏王将韦驮逐出了山门。“护法神”的岗位,让“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的道教王灵官竞争上岗了。那状元死后,也只好就地安葬。 直到现在,当地人仍疑汪珊墓就是那个“状元坟”。其实不然,汪珊是进士出身,并非状元;且是户部侍郎,年过花甲才病故,并非年轻;他是死在南京,改谕葬到五溪。因此,以上传说与他毫不相干。传说或许是另有所指,或是有人对汪珊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