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波,汉族,山东省汶上县人,中国佛塔地宫建筑研究专家舍利文化学者。
个人简介
汪海波,是中国文化遗产之父
罗哲文先生的弟子。现任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济宁市政协首批文史研究员,山东省汶上县民族宗教局局长。
汪海波教授出版发行的学术专著和论文主要有:《佛牙之谜》、《汶上佛教圣物》、《佛牙考察》(《佛学研究》2008年刊)、《七宝杂考》(《
佛学研究》2009年刊)、《佛牙的流传》(《
文史杂志》2007年第三期)等;2011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个人论文集《
佛塔地宫探索》;撰写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探秘汶上圣物》脚本,参与策划、拍摄央视《法治视界·婆娑盗影》(2009年7月播出);编写的礼佛大道、宝相寺和南旺枢纽大遗址的导游词文本等,累计创作达一百万字以上。
人物经历
极力保护文物遗产
汪海波教授参与的国家文物保护遗产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丰收硕果:一是编写考古报告《汶上南旺》;二是收集、登记散失文物1000余件,其中重要碑刻40余方,如新发现的明嘉靖年间“南旺湖图说”文字部分,经三百余年分离终于完璧(另外收回遗失了500多年的隋代章仇氏造像碑的上半部分,可说是“佛门盛事、文博美谈”);三是参与论证并指导实施南旺分水龙王庙建筑群遗址保护与维修工作,对56000多平方米的建筑群遗址进行发掘展示;四是主持南旺枢纽物理模型和电子沙盘的论证,制作了大型物理模型,再现南旺分水机理;五是组织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六是首创并组织“大运河保护小志愿者联盟”活动,于2011年
中国文化遗产日正式启动,向全国青少年发出保护大运河的倡议,得到广泛响应,受到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的高度评价;七是为纪念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创修600周年,创作“运河脊梁”的群雕模型,再现历史画卷;八是创作“南旺枢纽申遗标志”,突显大运河南旺的核心价值,得到国家文物局领导和专家的认可;九是收集整理、出版《分水龙王庙的传说》(济宁市文联副主席汪林主编);十是撰写四集电视纪实片《标点水脊》,邀请了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前院长
张廷皓先生任总策划,
罗哲文老师和
郑孝燮、
舒乙先生任顾问。
南旺实地考察研究
通过在
南旺的工作和实地考察,汪海波教授同时对蚩尤冢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取得重要成果。撰写专题报告《炎帝时代》,南旺古城——上古王者蚩尤与黄帝的战争地的文章,得到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的高度评价。《蚩尤故地考》于2012年十月底参加全国蚩尤研究成果大会,引发了学术界对蚩尤故地、
涿鹿大战的认识新突破,为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致力于佛教文化的研究
2008年到2010年,汪海波教授联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连续三年组织召开“太子灵踪文化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佛学专家对汶上佛教历史文化进行探讨和定位,引起学术界极大反响,其中2008年的研讨会被《中国民族报》评为年度“十大新闻”;2007年参加中国近现代佛教座谈会,2008年参与南京大报恩寺考古发掘专家论证会、朝阳辽金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东亚(日本札榥)宗教大会,2011年应县木塔研讨会和石家庄禅学论坛、黄梅禅宗文化高峰论坛和第四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2012年年的中国宋史学会第十五届理事会、
法门寺唐代禅茶文化研讨会等等。
恩师关怀
被罗哲文收为入室弟子
为弘扬和传承中国古建筑的优秀文化,促进现代建筑与古建筑相得益彰发展,吸收、传承和发扬中国古建筑文化精髓、使中国建筑文明文化,雄立于世界建筑之林;为了学习罗哲文老师年已近九十,七十余年孜孜不倦,勤勤恳恳,将毕生精力,无私奉献给中国古建筑调研的敬业精神,在古建筑学界酝酿良久后,并得到罗老师同意,2011年9月24日上午,中国古建筑学泰斗,一代宗师罗哲文先生开堂授徒。“罗哲文与中国古建筑师承会暨授徒仪式”在北京建筑大厦隆重举行。师承会上,罗哲文先生精神矍铄,录取汪海波等人为徒,接受了弟子的敬拜,并授与《师徒证书》与题词赠品,接受了众徒弟分别鞠躬敬拜。其场景庄严、肃穆、感人而又热烈隆重。
汪海波师从罗哲文,踏进了古建筑学之门。罗哲文对汪海波更是寄予厚望,亲自指导其关于文物、遗产保护相关工作。入门弟子汪海波表示:有了罗老师的指导,必当在文化遗产保护、运河申遗、佛塔建筑与文化研究等领域做出更多更优的成绩,以报答恩师!
创作运河标志
(1411--2011)
标志释义
汪海波教授创作了
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创修600周年纪念标志。汶上县南旺镇素有运河“水脊”之誉。明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奉旨疏浚会通河,纳汶上老人白英策,引汶济运,分水南北,相继兴建了疏河济运、挖泉集流、设柜蓄水、建湖泄涨、防河保运及建闸节流等一系列结构缜密的配套工程,保障了京杭大运河连续500余年畅通。南旺枢纽工程凝聚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人类珍贵的物质与精神遗产。
〇 篆字组合“分水”,突出大运河南旺枢纽核心工程特点;
〇 河渠纵横、众泉集流,系统缜密、结构复杂;
〇 向上升腾、茁壮成长,寓示古老大运河焕发青春,彰显遗产保护的低炭环保意识;
〇 两个载歌载舞的人影,体现“人人”企盼
大运河申遗的美好愿望,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出版图书
著作简介
佛塔地宫探索
《
佛塔地宫探索》是关于佛教考古与舍利文化研究的专著,是对佛舍利在中国流传、信仰等历史、现状的考察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作者把实物考察与文献资料相结合,对所论述不仅有文献依据,而且有考古实物的佐证,故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作者用严谨的语言,缜密的逻辑,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舍利崇拜在整个北宋政治社会体系和宗教之间的内涵与核心精神,详细梳理了佛塔地宫与
佛教文化发展的脉络,总结出了舍利文化中的精粹。对文物、宗教各领域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适用于文物和宗教事务工作者、研究者以及对舍利崇拜问题有兴趣的广大读者,相信读过本书会对舍利和舍利崇拜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目录
序二 韩伟
第一章 舍利崇拜问题及其研究方法
第二章 舍利观察
第三章 七宝杂考
第四章 论佛牙何其多
第五章 金陵灵踪考究
第六章 漫谈唐宋时期日本僧记载的佛牙
第七章 北宋大相国寺佛牙钩沉
第八章 太子灵踪塔地宫及其出土文物解说
第九章 宝相寺瘗藏佛牙铭文笺疏
第十章 悟空评传
第十一章 赵頵故事
第十二章 佛牙流转记
第十三章 佛顶骨事迹
第十四章 新发现“浮屠祠”模型初探
第十五章 宝相寺文化研究刍议
跋 黄夏年
人物访谈
凤凰网独家对话汪海波
编者按:据消息称,南京古长干寺出土的阿育王塔将于2010年6月12日开启。稀世珍宝释迦牟尼
佛顶真骨能否就此现身?这一未解之谜将成为举世瞩目的悬念,将要亮相的佛教圣物,也无疑成为文物界的惊天大发现。凤凰网华人佛教频道在密切关注开棺现场的同时,独家对话了佛教考古、舍利文化学者,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大报恩寺地宫发掘专家组成员汪海波,就长干寺地宫开棺取佛顶真骨一事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就凤凰网友普遍关心的问题一一做了解答。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汪老师,您近两年参与了南京大报恩寺长干寺地宫的论证和研究工作,近日,南京方面即将打开金棺,对于是否应该开启金棺,佛教界和学术界有许多争论,对此,您持何种态度?
汪海波:南京长干寺地宫封藏于大中祥符四年,即公元1011年,到今年是999年,出土的记事碑记载藏有佛顶骨舍利,不少人充满了期待,但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打开金棺。
主持人:请您具体谈一下没有必要打开金棺的原因?
汪海波:打开不过是满足了一些人一时的好奇心理,没有其他更多的价值。之所以这样讲基于三点:一是舍利是什么?大家认识比较模糊,感觉很神秘,以为有什么神奇的、超自然的力量,这是大家对舍利的普遍认知;二是舍利在佛家的地位是圣物,是一种宗教感情寄托,非信仰者不能理解,于是想用世俗的眼光和科学的手段试图证明某种信仰,这也是错误的逻辑;三是想通过舍利的炒作为经济搭建一个平台,从而吸引游客和商业动作,这更是误入歧途。试想,宋代人为什么把舍利瘗埋?明朝重建报恩寺塔也没有打开前代地宫啊!法门寺也是这样,明朝重修真身舍利塔丝毫没有扰动唐代地宫。我们今天什么都想扒出来看看,这是对宗教的不尊重,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以往发现的舍利也不少,没有这么隆重的炒作过。宗教就是宗教,用非宗教的甚至违背宗教仪规的手段研究宗教,是对信仰者的不尊重。
主持人:佛顶真骨是宗教圣物,您如何看待此次圣物被发现的意义?
汪海波:我认为佛顶骨一定会被发现。记事碑明确记载着。我的意思是说不会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不会达到关注者的期望值。佛顶骨早在唐代就由印度进入中国,但很快找不到流转线索了,到了宋代就没有记载了。南京突然出现记事碑记载佛顶骨的存在,这不是第一次,相信也不是最后一次。之前河南邓州也出土过佛顶骨的记载和实物,山东兖州前年发现了记载瘗埋佛顶骨的碑文,只是没发现实物。这些发现都是宋代的,说明宋代曾出现过一个佛顶骨信仰的高潮期,特别是在民间有一定社会基础。因为是圣物,大家都想供奉,于是按照佛教仪轨,影造了某些代用物下葬,也没有必要声明是影代物,因为你敬的是佛,只要心中有佛,便见舍利如见佛了。999年前瘗埋者是这样认为的,今天是如何认为的有今天的千差万别的思维方式所决定,我说佛顶骨一定会被发现就是我的思维。
提出标准
汪海波教授提出舍利研究应避免的误区以及舍利保护与供养五原则广为学界和佛教界认同
舍利研究勘误
舍利研究的课题包括佛学、科学、社会学、历史地理、民俗信仰、中外交流、文学艺术、考古文博、旅游开发等等方面。
1、所谓真与假的研究;
2、所谓高与低的判断;
3、所谓唯一的说法;
4、所谓权威的认证;
5、所谓科学的鉴定。
这是对学者良知的考验。只要避免了这五点误区,舍利热应该是一种健康的、有益的精神生活和正常的学术交流。
当代舍利保护与供养五原则
1、保护传承为先;
2、文化研究为重;
3、弱化神奇宣传;
4、杜绝商业利用;
5、如法开放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