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泽楷(1894-1958),
湖南省
醴陵县人。名出宜、士楷,化名杜敬斋,杜竹君。参加了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的建立工作。拥护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支持爱国学生运动。长沙和平解放后,曾任湖南省第一届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
人物生平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农历7月生于
醴陵西乡栗山坝村。
幼年入塾读书,16岁考入醴陵县
渌江中学,后转到湖南省立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后,在家自修经史。
1918年,到北平复习功课准备报考大学。五四运动前后与一些进步学生交往,并结识毛泽东等人。
1919年,在北平参加了
五四运动。同年秋,考入北平法文专修馆学习法文,准备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0年1月,汪泽楷等150多人到法国勤工俭学。曾在蒙达尼橡胶厂等处做工,并学习法文,阅读马列主义书籍,1920年加入
工学世界社。次年冬,积极参加勤工俭学学生占领
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
1922年2月-1923年2月,汪泽楷先后参加了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的建立工作,出席了旅欧青年共产主义组织第一次代表大会,此时,转为中共党员。
1923年秋,被中共中央派往苏联
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24年9月回到上海,被分配到江西
安源,任中共安源地委书记。他到安源后,经过深入调查,组织发动工人掀起了反对矿局长期拖欠工资的斗争。根据
林育南的提议,安源党、团地委联席会议决定合组“安源工人教育计划委员会”,作为党领导工人教育事业的机构,由中共安源地委书记汪泽楷任委员长。1924年10月至11月,安源党、团地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合办党校,一初级班,专收工友同志,二高级班,在寒假内开课,专收学生同志……待讲义到后,即行着手。”共青团安源地委宣传部1925年4月9日的报告写道:团校是与大学(即中国共产党)合办,团校现分两班,课程每星期三次,教材是《政经浅说》、《大学史》等,“教书的人是泽楷、大石、士廉、劲光”。
1925年
五卅运动爆发后,为配合上海工人的斗争,汪泽楷领导全体矿工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声援罢工斗争。9月,正当安源党校发挥更大教育指导作用时,国内形势突变,北洋军阀武装镇压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党校被迫停办。
1926年1月,中共中央调汪泽楷到河南工作。2月,中共豫陕区委进行改组,原区委书记
王若飞调中央任秘书长,汪泽楷任区委书记。为迎接北伐军入豫,汪泽楷主持召开了有
杞县、
郑州、
长葛、
信阳等地区主管农运工作的负责干部参加的会议。这时河南农民武装已发展到8.9万人。根据中央指示,5月,选派农运干部29人到
广州农讲所学习。8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共豫陕区委,建立中共豫区委员会和中共陕甘宁区委员会,汪泽楷任豫区区委书记。
1927年2月,中共中央派汪泽楷到西安,任
冯玉祥部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政治组织处处长,兼任驻陕西总司令顾问和中山学院教授。6月上旬,汪泽楷随第二集团军与
北伐军会师郑州。6月21日,冯玉祥投蒋实行“
清党”,军队里的共产党人被押送出境,汪泽楷到武汉。
1927年7月,汪泽楷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10月,因湖北省委遭破坏,中央调他到湖北省委工作,任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省委书记未到职前,由他主持省委工作。
1928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汪泽楷出席了会议。会上汪泽楷等人以批判
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为幌子,为
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进行辩护。会后,回到上海,与陈独秀等人进行分裂党中央的非法活动,宣传
托洛茨基观点,对抗“六大”路线,经组织再三教育,不思改悔。
1929年11月1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开除汪泽楷等4人党籍。此后汪泽楷到北平从事教育工作,但仍然组织托派组织“无产者社”和“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临时工作委员会”,由他任书记。后因托派内部矛盾,1934年汪泽楷辞职,并脱离托派组织,专门从事教育工作。
1935年,汪泽楷在广西参加了“
一二·九”运动,并联络中共地下组织积极参加营救被捕学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到1942年先后任第二预备师(师长陈明仁)顾问、
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教官,后在桂林汉民中学、
广西师范学院当教员。
1945年8月-1949年4月,汪泽楷在广西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反美反蒋运动。1949年4月,因支持学生运动被南宁法院传讯,遂辞职回湖南。协助湖南中共地下组织做国民党将领
程潜、
陈明仁的思想工作,为湖南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
湖南和平解放后,汪泽楷在中共湖南省委领导下,参加接管高等院校工作。被选湖南人民代表,参加土改工作,任土改工作团分团团长。长沙和平解放后,曾任湖南省第一届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
湖南大学图书馆馆长。1951年加入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53年调任武汉中南财经学院教授、综合资料室主任。
1957年,因
整风反右扩大化,加上托派历史问题,被划为右派。
1958年4月因历史反革命罪被逮捕,判处5年徒刑,6月,到
沙洋国营第二农场劳动改造。12月病逝。
1979年12月11日右派问题被平反。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汪泽楷案复查后撤消原判,中共湖北财经学院(今
中南财经大学)临时党委为他恢复了政治名誉。
个人作品
在上海以杜竹君的笔名,凭着较深的法语、俄语基础,做起了马列精典著作的翻译工作。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翻译并出版了马克思著《哲学之贫困》(1929年)、《马克思恩格斯政治论文集》(1930年)和波克洛夫斯基著《俄国大革命史》(1929年)、保罗·路易著《印度民族革命运动》,编译《印度政治经济状况》(1930年)等书籍。
人物评价
1931年至1937 年在北平(用名杜叔林)、桂林的一些高等学校任教(用名汪士楷)。他拥护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支持爱国学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