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春夏秋冬
2005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汪曾祺的春夏秋冬》是2005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陆建华。
内容简介
汪曾祺,我国著名作家,其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等受到读者的喜爱与欢迎,一生有作品200多万字,出版著作数十种,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地。这是一本关于他的人生和文学探求之路的传记文学,作者采用崭新的视角,注意从历史的高度,全面地、辩证地叙述和分析汪曾祺的文学人生。
作者简介
陆建华,1940年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市,1963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长期在家乡宣传文化部门工作。1984年秋,调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工作,2001年年初退休。在扬州师院读书期间开始文学评论写作,50年代末发表第一篇评论文章,40多年来共发表作品200多万字,已结集出版的有以文艺短论、杂谈为主的《文坛絮语》、《全国获奖爱情短篇小说选评》、《陆建华文学评论自选集》,另有散文集《不老的歌》、《家乡雪》等问世。此外,参与策划和主编的作品有:《汪曾祺文集》、“江苏县邑风物”丛书、《江苏青年作家论》、《江苏文学50年》、《批评家的自白》等。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散文工作委员会主任、汪曾祺研究会会长等职。
媒体推荐
天真隽永,自在风流。
——王蒙
我行我素小葱拌豆腐,若即若离下笔如有神。
——林斤澜
他的小说(包括他的散文)可以称之为“文化小说”,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你总觉得他的小说是用毛笔写的,而且是竖写的,写在毛边纸上的……他貌不惊人,朴实得像旧书店的老营业员,但一开口就是文化。
——沙叶新
我事写作,原因无他。从小到大,数学不佳。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偶写诗文,幸蒙刊发。百无一用,乃成作家。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有何思想?实近儒家。人道其里,抒情其华。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与人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汪曾祺
图书目录
引子 家乡雪,漫天飞舞
第一章 “我的家乡在高邮”
“高邮不只出咸鸭蛋,文风也很盛”
汪嘉勋:汪家赤手空拳的创业人
汪菊生:多才多艺的小城才子
汪曾祺说:“沾了元宵节的光,我的生日总不会忘记。”
两位继母的至爱真情,淡化了他三岁丧母的哀痛
在祖父、父亲的指导和影响下,学习如何做人、做文
幼稚园为他揭开平生美学教育的第一章
“五小”成了他的文学起飞场
在上学路上观察,体味人生
影响他文学观形成的几位语文老师
两本书定了他的终身
第二章 风雨人生路上行
身染恶性疟疾,使他差点误了考期;他抱病参加考试,总算如愿以偿考取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翠湖给他留下美好印象,简陋的西南联大办学条件激起他的学习信心
他从“跑警报”中体会出从容不迫、乐观坚强的民族性格
吸引他的,不仅是教授们的渊博知识,更在于他们的人格魅力
他天分甚高,但天性散淡;他不乏爱国热情,却懒于过问政治,一心只想做潇洒的才子
他终于成为仰慕已久的沈从文的入室弟子,沈先生视他为得意高足
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
一个有文学天分的高才生,最后阴差阳错竟只得到大学肄业证书
在昆明郊区的一所中学任教两年,使他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社会与人生
爱情之花在艰苦的环境中萌芽,他因喜遇知音而更能安于清贫和对生活充满信心
在上海求职无门,濒临绝望之际,李健吾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邂逅集》:他的小说创作探索阶段的可贵结晶
“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
第三章 一片赤诚求适应
为积累生活,写出格调刚劲的作品,北平解放后不久,他就投笔从戎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预言:北京有两个作家今后可能写出一点东西,一个是汪曾祺,一个是林斤澜
他积极奉献,乐于为他人作嫁衣;他沙里淘金,从废稿堆中发现《活人塘》
《范进中举》——在戏剧创作中将传统与革新结合起来的初步尝试
第四章 无情打击突兀来
他认为,一个作家要想使自己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特点,离开学习民间文学是绝对不行的
反右开始后,他因短文《惶惑》受到了批判。但他自己觉得没有受到伤害,也没有留下阴影
在劫难逃。单位为完成指标,到底在1958年夏天,把他补划为“右派”
在沙岭子农科所下放劳动。仅仅一年,干部、工人就一致同意为表现出色的他摘去“右派”帽子
“时代大,个人渺小如浮沤,应当好好的活,适应习惯各种不同生活,才像是个现代人”
“你应当在任何情形下永远不失去工作信心……始终保持用笔的愿望和信心”
“近来看了些文学书,血压也下降了些,不免静极思动,心想还可以写个十来本本什么玩意儿的”
“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他完成一生中一部很奇特的著作——《中国马铃薯图谱》
《羊舍一夕》:新中国成立后他写的第一篇小说。萧也牧评价说:“这才是小说!”郭小川兴奋地说:“汪曾祺变了!”
“四年下放……我真正接触了中国的土地、农民……我从农人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
第五章 祸福相倚《沙家浜》
江青指派北京京剧团将沪剧《芦荡火种》改编成现代京剧,他成为主要执笔者
毛泽东说:“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
家,成了他“文革”风暴中的心灵避风港。儿子反问妈妈:“如果(爸爸)真有问题,你为什么不和他划清界限?为什么还给他买酒喝?”
正在抬煤的他忽然被突击“解放”。连回家换件干净衣服也不被允许,军代表说:“不成!来不及了!”
江青欣赏他的才能,但也只是看重他那枝笔。她多次指示:“此人控制使用。”
第六章 春来老树绽新芽
不被理解的委屈,太盛的牢骚,他曾发狠要剁指以“明志”;重新提笔写文章,第一篇作品不是小说,不是散文,也不是戏剧,而是一篇民间文学论文
北京出版社要出版他的小说选集,他自己却不热心。林斤澜激动地对他说:“……为什么不出呢?……你积极点好不好?”
“我有个朴素的古典的中国式的想法,就是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
朋友们为被审查的他鸣不平,胡乔木曾想把他调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坛复出,写作积极性也日见高涨,但他的作品一开始并不被人们看好
《北京文学》隆重推出“小说专号”,在发稿前夕,李清泉临时果断决定,抽下一篇稿件,改发《受戒》
《受戒》的问世,弓I起文坛震动。文坛的创作生态环境因《受戒》的发表而得到积极的推动与改善
他以《受戒》投石问路,从此心里更加踏实。几年后,他道出了一个秘密:《受戒》写的“是我初恋的一种朦胧的对爱的感觉”
《受戒》成功后,在“感到温暖”的创作心境下,他写故乡旧生活的作品一发而不可收
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揭晓,《大淖记事》榜上有名。作家叶楠惊奇地问:“从哪里冒出来一个汪曾祺?”
一个“淖”字令他苦苦思考了几十年。美丽的巧云,其原型竟是一个头发黄黄的、有点邋遢的女人
第七章 多情最是故乡人
他不断在作品中流露出思乡之情。县委书记决定:“请汪老回乡看看。”
他在故乡寻找远去的童年的梦,有喜悦与激动,也有惆怅与感伤
见到继母任氏,他恭恭敬敬地一鞠躬:“娘——”拜望昔日教过他的张老师、王老师,他呈上两首饱含深情的诗
在向家乡父老介绍写作体会时,说到动情处,他声音哽塞,泪水涌出。六百人的会场寂静无声
在参观了家乡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水利建设工程以后,他惊叹道:“呜呼,厥功伟矣!”
《皮凤三楦房子》,是他在返乡后无意中采集到的创作成果,这是他惟一以故乡人新中国成立后的生活为背景的小说
42年后重返故乡,圆了他的思乡梦,抚平了他心灵的伤痕,加深了他对家乡的爱,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第八章 魂萦梦绕皆因爱
他用80年代人的感情写往日的美和健康的人性
“我写小说,是要有真情实感的。我的小说中人物有些是有原型的”
“历史好像有意要保藏他那份小说创作的才华
第九章 “硬壳”裂开见真性
尽管聂华苓在美国生活20多年了,但她从里到外还是一个中国人。他对聂华苓说:“我们是你的娘家人。”
在林肯故居,看到那么多人高高兴兴地摸林肯铜像的鼻子,他祝愿:让我们平等地摸别人的鼻子,也让别人摸
他成功地在美国大学发表演讲。在与美国黑人学者探讨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时,他感慨地说:“没有历史,是悲哀的。”
第十章 潇洒为人情亦真
“假我十年闲粥饭,未知留得几囊诗?”
“草花随目见,鱼鸟略似真”
“更有一般堪笑处,六平方米作郇厨”
第十一章 众口评说汪曾祺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为人为文两陶然
他说:“我觉得我还是个挺可爱的人”
尾声“像这样”下笔如有神“的人已经不多了”
附录汪曾祺年谱
后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7 12:01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