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亭出生于乐平,为“
珠山八友”之一
汪野亭之长子,中国陶瓷美术大师。作品内涵丰富,意境深远。
汪小亭:男,“珠山八友”之一
汪野亭之长子。中国陶瓷美术大师,1906年出生于乐平。1921年人私塾读《四书》、《五经》。1923年随父学画。早期画风酷似其父,运笔轻灵巧逸,构图疏松淡致,画面清丽秀雅,四十年代中期与王小帆、徐天梅等被时人称为“八小名家”。
抗日战争期间被抓去当“壮丁”,抗战胜利前夕回到家乡乐平农村,以画宣纸画谋生,尔后画风大变,常以秃笔作画,笔力厚实雄健,洒脱奔放,善作奇山异石,意境苍润,深厚雄强。他从小生长在农村,抗战时期又长期逃难在外,四处奔波,他的作品是写他心中的山山水水,即所谓“画我心中之画”。他技法娴熟,造型能力强,下笔随心欲,形神尽其妙,作品极富内涵,意境深远。
汪小亭的艺术人生是极不平坦的,虽然从小便深得父亲
汪野亭的培养及器重,但历史对他极不公平,他从小失去母亲。抗日胜利后,重返陶瓷美术天地,1957年进入“景德镇工艺美术社”,与
胡献雅、
毕渊明、吴康、陈先水等交往甚密,并同时加入明盟组织。邵式平省长视察景德镇时曾赠给他们毛料呢子制服一套,轰动一时。1958年景德镇市给陶瓷艺人试评职称时给他评为“设计师”,享受国家给予专家物质补贴,1959年进入
景德镇艺术瓷厂,1970年在“文革”中不幸去世。近年来,汪小亭的遗作在一些拍卖会上的价格已与“珠山八友”作品不相上下。原因之一是他的作品很有个性,其次是他的传世作品不多。
汪小亭以画宣纸画谋生,尔后画风大变,常以秃笔作画,笔力厚实雄健,洒脱奔放,善作奇山异石,意境苍润,深厚雄强。他从小生长在农村,抗战时期又长期逃难在外,四处奔波,他的作品是写他心中的山山水水,即所谓“画我心中之画”。他技法娴熟,造型能力强,下笔随心欲,形神尽其妙,作品极富内涵,意境深远。
2011年1月22日,由景德镇市民间民俗文化协会、景德镇市民族民俗文化抢救与保护中心报
江西省艺术工作委员会审核,提交中国陶瓷美术荣誉与职称颁证仪式酝酿,经得近百名中国陶瓷美术高级人才、大师、教授、新闻媒体代表意见,由正式代表举手表决,一致同意追忆其为“中国陶瓷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汪小亭碧玉九老笔筒,高19厘米、边长14厘米,呈敛口,矮足,方形,边角起凹棱。底款为方框式红色篆书阳文“平山堂”三字。笔筒胎体厚重,器形规整,釉色清亮,绘图精美,保存完好。
该
笔筒共四面,两面为山水图,两面为花鸟图:第一面为浅绛山水,题款为:“
汪小亭写”,印章为“亭印”。画面采用平远“之”字形构图,自近而远,上绘楼台、亭阁、房舍、泊船、行人、拱桥以及山水树木等,近景构图紧凑,树木青翠繁密;远景构图疏朗,云雾空蒙,是文人雅士追求的理想之所。第二面题款为“平山堂主人汪小亭写于湓浦客次”,印章为白文“画印”。画面采用平远反“C”形构图,采以点苔和勾线相结合的手法,绘出渔舟3条,房屋两幢,宝塔一座以及山石树丛等,树叶以黄色为主,色调冷峻,有钓翁在船,无行人于途,以诗情入画,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有空旷清寂之感。第三面为工笔花鸟图,题款为“平山堂主人写于湓浦”,印章为“汪松”。只见长尾雉鸡独立岩上,身子俯视,尾巴上翘,全神贯注于花丛中。雉鸡之翎毛绘得非常精细,极具动感。石后绘一长枝,无叶无蔓,屈曲自如,起均衡之效。岩下牡丹花,或盛开或半开或含苞,形态各异,均显娇艳多姿,又以骷髅皴画山石,空穴中透出花朵与枝叶,使画面生动又富变化。以斧劈皴写石骨,使之瘦劲奇异又血脉贯通。第四面也为工笔花鸟图,题款为“小亭写”,印章为“汪民”。怪石峻岩下有7只小雀在嬉戏,它们或昂首或啄食,或四望或亲昵,悠然自得,神情自若,其与突兀斜出的悬崖形成鲜明对比。岩旁金菊怒放,野花盛开。怪石不稳却有土阜以培其基,家雀虽小却因用笔工细而显其活。该器融山水画和花鸟画于一体,可在同一器物上欣赏到不同艺术风格和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