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汪(拼音:wā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本义指水势宽广而深厚的样子。引申为水池、水坑等义。也作量词,用于液体,或作拟声词,形容狗叫的声音。
字源演变
金文、篆文的形构皆系从水、𡉚声。水(氵)表意,古文字形体像流水,汪所从声符“𡉚”是往的初文,从之、从土,作“主”、“王”者乃讹变之形,在金文、秦简中保留了这样的写法。在隶、楷书中,声符为“王”,字形定作“汪”。
汪,形声字,采用“氵”(水)作形旁,表明与水有关;“王”作声旁,“王”为王者,是秦以前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汪”的字形为水称王,即水势浩淼,无所顾忌,意即大水,深而广的水。《集韵·荡韵》:“汪,停水臭。”表示水不流动就会变得腐败,并发出臭味,故“汪”也有污浊的小水坑之义,这一用法依然保留至今。在我国某些地区,还把粪池称作“粪汪”,也因为粪便的来源大多是牛羊等牲畜,故又称“牛汪”。汪字作形容词时,也用来表示水体深广、液体满盈,如“汪洋”“眼泪汪汪”等;作量词时,用于指液体,如“一汪水”;作象声词时,形容狗叫的声音。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乌光切
深广也。从水,𡉚声。一曰:汪,池也。
说文解字注
深广也。谓深而又广也。《后汉书》:“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江赋》:“澄澹汪洸。”《晋语》曰:“汪是土也。”韦云:“汪,大貌。”
从水,𡉚声。俗作汪。乌光切,十部。
池也。《左传》:“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杜云:“汪,池也。”《通俗文》曰:“停水曰汪。”按,今俗语谓小水聚曰汪。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
(wāng)《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乌光切。音尪。《说文》:深广也。《淮南子·俶真训》:汪然平静,寂然清澄。《后汉·黄宪传》:叔度汪汪若千顷波。
又池也。《通俗文》:停水曰汪。池之污浊者。扬子《方言》:楚谓之汪,闽谓之洋。《左传·桓十五年》: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
又大貌。《晋语》:汪是土也。
又杨万里《拟楚辞》:诞置之祝融之汪。注:谓南海也。
又水名。《水经注》:潢水,一名汪水,与洈水合,至沛入泗。
又姓。《广韵》:汪芒氏之后。《姓苑》:新安人。
(wǎng)又《广韵》纡往切。《集韵》妪枉切。并音枉。《后汉·郡国志》:汪陶,县名,属雁门。《前汉·志》作𣳫。
又《广韵》乌浪切。《集韵》乌旷切。并音䤑。停水臭也。或从广,作瀇,从枉,作㳹。
(hóng)又《集韵》乌宏切。与泓同。水貌。《说文》作𣳫。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赏析
音韵汇集
上中古音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1 08:36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