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凯旋,他熟习广东音乐,整理和编配多首传统乐曲,并发表了多首广东音乐新作。汤凯旋的扬琴演奏造诣很深,技法娴熟和全面。对演奏各类不同题材风格的作品都能挥洒自如,蕴含艺术的魅力。从曲子内容出发,通过大幅度的音色、节奏、速度和力度的强烈对比,塑造如泣如诉或愤恨呼嚎的不同意境,把扬琴的技巧和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表演和创作的广东音乐曾多次在全国、省、市的大赛评比中获奖,其中他创作的《云山春色》获全国第二届民族交响乐展演优秀奖。他有关扬琴演奏技巧著述,深获好评,近年来对粤曲音乐、唱腔设计和配器上又有所突破,如:由他配器及音乐设计(
梁玉嵘演唱、
蔡衍棻撰曲)的粤曲《雏凤新声颂伟人》荣获文化部第七届文华新节目奖。他还曾多次应邀赴海外及港澳等地演出。
汤凯旋15岁那一年,他听说
广州艺术学校招人,于是就去面试了。此之前,他跟着父亲学了点弹秦琴的皮毛,后来在叶孔昭老师的启蒙下,汤凯旋从弹秦琴转学扬琴。进曲艺团后,学习条件较艰苦,每天几个学员争一台扬琴练。谁最早起身谁就能占到扬琴来弹奏。家贫的他还没有手表,每天要听鸡叫起床,所以睡觉也不敢睡得熟,那种情形就像张飞睡觉也睁着一只眼似的。他经常是第一个占到了扬琴来练。屠格涅夫说,艺术家成功的三大因素:天才、勤奋、机会,汤凯旋说,他最看重的是勤奋。
正因为勤奋,他把扬琴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由此在各种比赛中多次获得大奖,被誉为“粤乐扬琴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令人欣喜的是,不仅在表演上力求把扬琴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对扬琴乐器的运用上,汤凯旋也力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扬琴的作用。
有次和一位琵琶
演奏家同台演出,琵琶的五指密轮,发出的声音速度很密集,汤凯旋自己怎么快弹扬琴,都不够琵琶弹得快。这样两种乐器的表演节奏就有点脱节了。当时,他想到了能够接近琵琶弹奏速度的方法――弹轮,“咚”地用力重重弹下去,让弹力形成琴声的快速回响。虽然弹轮能够与琵琶的速度持平,但也只能维持一时。因为弹轮弹奏,要用很快速度,万一有时把握不好,动作幅度大了点,敲琴慢了下来,速度还是跟不上。
后来,他就经常琢磨怎样不断创造与改良扬琴的演奏技术,使之与其他弹拨乐器演奏时更能和谐一致。他的脑子经常回旋着与琵琶合作的情景,也正是这一情景,诱发他创造了扬琴弹奏的新技法:他不停地模仿琵琶的密轮,以造成密集群束的效果,花了三年时间,终于发明了连续弹轮(密轮)。这种连续弹轮,在不改变扬琴传统演奏技法的情况下,又能增加琴竹的密度,在演奏过程,再与其他弹拨乐器一起演奏就协调多了。由此,密轮的创新,得到了行内人士的特别关注和赞赏。
汤凯旋“好学”的范围很广:扬琴演奏、指挥、撰曲、谱曲、编曲、唱腔音乐设计和配器、写唱词等。他的演艺身份,花开数朵,撩人眼目。汤凯旋说:我算是一个“杂家”,其实,艺术这东西,只要你好学,就会一理通百理明。
正是“好学”这两个简单的字眼,让汤凯旋的艺术潜能得以不断喷发,从一个单纯的扬琴
演奏家,逐步修炼成具有了多种艺术才华的“杂”家。而这一种“杂”,让他的人生变得色彩斑斓。
1992年,他第一次撰写了粤曲琵琶弹唱《阮玲玉》,写的是一代名伶阮玲玉的悲剧故事,而唱此曲的正是初显光彩的粤曲新星
陈玲玉,此间蕴涵着同名玲玉在不同时代的人生命运对比。由于立意新颖,大受好评,至今仍为广东曲艺团的保留节目。而由他做唱腔音乐设计和配器的琵琶弹唱《悲歌广零散》和撰曲的《武则天》都先后获得了中国曲艺节牡丹奖。
2006年,为迎接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商船到达广州这一盛事,在黄埔南海神庙进行祭海仪式表演,由广东省歌舞剧院黄健强担任导演,请汤凯旋来创作13分钟的祭庙祭海仪式的音乐。导演提出了三个不:一不是广东音乐,二不是粤剧音乐,三不是歌舞音乐。汤凯旋听了这“三不音乐”的创作要求,还真给弄蒙了:那他到底还能写什么音乐呀?后来,他到黄埔体育馆,观看了数百名演员的走台做动作,又经过了反复琢磨和苦思冥想,终于才想到了用佛教音乐来变通。对这一段祭拜音乐,当时曾经有如下经典的评价:粤乐名家汤凯旋舍弃了人们熟悉的“六坡令”等粤剧吹打乐曲牌,根据结构需要吸收了某些晨钟暮鼓的佛乐元素,独创了“这一个”的祭海音乐,它平和大气,婉转中透出古乐佛乐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