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盐
从咸水湖采取的盐
池盐是从咸水湖采取的盐,成分和海盐相同。
简介
从咸水湖采取的盐,成分和海盐相同。我国西北各地和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出产很多。古时垦地为畦,引含盐分的池水沃之,称作种盐,水耗则盐成,即为池盐。
历代所食盐主要有:海盐、池盐(湖盐)、井盐、岩盐(矿盐)。池盐历史悠久,西周时,山西运城解池已大规模生产池盐。此外,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亦产池盐。因池盐呈颗粒状,人们也称“颗盐”。池盐颗粒大,色洁白,质地纯净,含芒硝和镁元素较多,不但可供人食用,且是化学工业、轻工业和制药工业的重要原料。用池盐腌制的酱菜,色正味美,久存不腐。
解州“池盐”
形成于新生纪第四代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时期的山西运城解池盐湖,由于山出海走,大量含盐类的矿物质汇集在这里,经过长期的沉淀蒸发,形成了天然的盐湖。
封建社会,运城盐湖的盐税曾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做出过重大贡献,运城盐湖曾以其4000年的产盐史闻名全国,面积约120平方公里。盐湖南依苍翠高峻的中条山,北靠峨嵋鸣条岗,东连涑水瑶台,西接黄河古渡。
运城盐湖,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以南,此地古代为解县和解州之地,故又名解池,也称“河东盐池”。运城盐湖自古以产盐著名,所产之盐称“解盐”、“潞盐”或“河东盐”。
神话传说
其文字记载最早可上溯到5000多年前“炎黄”时期。关于池盐的神话传说,史书有不少记载,流传地区也比较广泛。最著名的是黄帝战蚩尤其血化为盐池,麒麟、神牛造盐池的神话传说。
相关典籍
天工开物·池盐
凡池盐,宇内有二,一出宁夏,供食边镇;一出山西解池(1),供晋、豫诸郡县。解池界安邑、猗氏、临晋之间,其池外有城堞,周遭禁御。池水深聚处,其色绿沉。土人种盐者,池旁耕地为畦垄,引清水入所耕畦中,忌浊水,掺入即淤淀盐脉。
凡引水种盐,春间即为之,久则水成赤色。待夏秋之交,南风大起,则一宵结成,名曰颗盐,即古志所谓大盐(2)也。以海水煎者细碎,而此成粒颗,故得大名。
其盐凝结之后,扫起即成食味。种盐之人,积扫一石交官,得钱数十文而已。其海丰、深州(3)引海水入池晒成者,凝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盐同。但成盐时日,与不藉南风则大异也。选自《天工开物》
注释
(1)山西解池:在今山西运城市之南。
(2)古志所谓大盐:大盐初见于众《史记-货殖列传》之唐司马贞“索隐”:“河东大盐。”河东即山西。
(3)海丰、深州:海丰即今广东海丰县。深州疑指海丰之一地,非今河北省之深州也。
原文翻译
我国有两个池盐产地,一处是在宁夏,出产的食盐供边远地区食用;另一处是山西解池,出产的食盐供山西、河南各郡县食用。解池位于安邑、猗氏和临晋之间,它的四周筑有城墙用来防卫保护盐池。池水深的地方,水呈现为深绿色。当地制盐的人,在池旁耕地耕成畦垄,把池内清水引入畦垄之中。但是要注意提防浊水流入,否则就将造成泥沙淤积盐脉。
每到春季就要开始引池水制盐,时间太晚了水就会变成红色。等到夏秋之交南风劲吹的时候,一夜之间就能凝结成盐,这种盐名叫“颗盐”,也就是古书上所说的“大盐”。因为海水煎炼的盐细碎,而池盐则成颗粒状,所以得到了“大盐”的称号。池盐一经凝结成形后就可扫起供人食用。
制盐的人,制成一石盐上交给官府,也不过只得几十文铜钱而已。在海丰和深州地区,把海水引入池内晒成的盐,凝结后扫起就可食用了,而不需再煎炼加工,这一点和池盐是一样的。但成盐的时间,以及它不需依靠南风吹这两点,就跟池盐大不相同了。
参考资料
中国盐业神话传说探析.四川轻化工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3 13:2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