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阳书院,是
富顺县境内的一座书院,又名
西湖书院、景阳书院、学易书院最为著名。
历史沿革
江阳书院前身为明嘉靖四年知县周夔始设于读易硐前的西湖书院。因西湖书院地形低洼,夏秋季多积雨,学生易生疾病,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县熊向葵将其迁至城隍庙旁(城隍庙左侧今实验小学内)并改名为景阳书院。乾隆三十一年(1766),景阳书院更名为江阳书院,乾隆四十一年(1776)知县段玉裁易其名为学易书院,15年后又复名江阳书院。
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通令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并设蒙养学堂。两年后,清政府修订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在此背景下,清光绪三十年(1904)富顺县于江阳书院下设蒙养院(继迁仓圣庙改官立初等小学一堂,后废),次年改江阳书院为官立高等小学一堂(民国初年颁行壬子癸丑学制后更名为县立高等小学校),江阳书院自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文化轶事
该书院自明嘉靖初年建立以来,先后考取举人四百余人、进士近百人,为富顺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县志还载,姚宝铭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捐廉七百金为书院生童膏火(银),月课校士亲加点窜,暇辄过书院,廉诸生,勤惰驺从,不事见者几不知其为邑宰也。”为了办好富顺这所最高学府,刚刚履新的姚知县不仅慷慨地捐出了自己的700两养廉银,专门用于贴补书院学生的学费,同时还亲自参与学生的学业考核,与学生一起温习功课、润饰字句。
社会评价
对教育与文化历来相当重视,清末所建江阳书院亦名重巴蜀,育人无数,英才倍出,影响甚广。(曾上游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