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门大桥
中国广东省江门市境内跨江通道
崖门大桥(Yameng Bridge),是中国广东省江门市境内连接新会区东西两岸的过江通道,位于崖门水道之上,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新会段组成部分,也是广东省沿海交通的重要枢纽。
建设历程
1998年9月26日,崖门大桥动工建设。
2000年3月,崖门大桥完成技术设计等方案。
2001年10月21日,崖门大桥完成主桥合龙工程,大桥全线贯通。
2002年4月20日,崖门大桥竣工;4月28日,崖门大桥通车运营。
桥梁位置
崖门大桥位于中国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潭江水道入海口处,连接新会区东西两岸;大桥西起崖南互通,上跨崖门水道,东至金门互通,西接猫山隧道,东连金立交;途经该桥线路广东省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新会段。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崖门大桥分别由主桥、东西两岸引桥、两座桥塔、斜拉索、桥墩及其各立交匝道组成;主桥路段呈西北至东南方向布置。
设计参数
崖山大桥线路全长1289.22米,宽26.8米,主桥长668米,采用(50+115+338+115+50)米跨径布置。主梁梁高3.4米,箱梁顶板宽26.8米,底板宽10.0米。桥面以上塔柱高73.5米,梁上索距6米,塔上索距1.6米,拉索安全系数采用2.5,拉索钢丝强度为1670兆帕,镀锌钢丝直径为7毫米;拉索规格为109至199丝,长度为36.683至172.496米。主墩高47.6米,横桥向宽度12米,双壁之间中心距6米,每片主墩厚2米,壁厚60厘米,基础采用18根直径3米的钻孔灌注桩墩。
设备设施
崖门大桥桥面设有道路灯光设施,对夜间路面进行照明,方便来往新会区两岸车辆。
运营情况
崖门大桥为广东省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新会段组成部分之一,其收费标准将按其要求规范进行收费。
建设成果
技术难题
崖门大桥的新技术应用与科技创新主要为:
1、基于两次调索基础上的综合调索设计技术、单索面牵索挂篮及其施工监控技术的综合应用,使大桥中跨合龙误差为2毫米,合龙后主梁各节段标高偏差基本控制在40毫米以内,合格率百分之百,中跨合龙后主梁各断面的压应力值在12.5兆帕以内,无拉应力,索力偏差值基本控制在设计索力的百分之六以内;质量技术指标达当时中国国内最高水平的行列。
2、沿海地区桥梁大直径桩基施工海水造浆新技术。性能稳定、成本低、效果好。以此施工的桩基质量优良率为百分之百。
3、开发出桥梁高塔施工阶段抑振的TMD(调谐质量阻尼器)措施,减振倍率最高达到53.4%。确保大桥在8级风以下仍能安全施工。
4、采用非线性分析等先进技术进行引桥高墩的优化设计,使引桥高墩设计更经济合理,仅此一项就降工程造价300万元。
5、首次对大跨径混凝土桥梁的沥青桥面铺装进行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并对黏结层进行对比试验和评价;首次在大跨径混凝土桥梁桥面铺装上应用CAVF体积法设计富沥青混合料。
6、崖门大桥建设成套技术的综合应用,使大桥的实际造价降低6352万元人民币,实现了“质量精、造型美、抗风性能强、零事故”的目标。
7、主桥选择抗风稳定性好的塔墩梁固结单索面混凝土斜拉桥体系,主跨跨径338米,在当时同类型桥梁中,居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8、中国国内外首创在斜拉桥中采用单索面牵索挂篮及其施工技术。造价低、工效高。
9、中国国内首创沿海地区桥梁大直径桩基施工海水造浆新技术。性能稳定、成本低、效果好。
10、自行开发的基于两次调索基础上的综合调索设计技术,克服了以往斜拉桥设计中调索方法的局限性,提高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安全性,有利于施工和监控,降低造价。
11、ISA结构综合分析程序的开发,具有平面非线性静力计算分析、空间非线性静动力分析及结构稳定分析、结构空间影响面加载等功能,并实现综合调索技术,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12、大桥设计中应用活载空间影响面加载技术实现活载自动空间加载,较精确地计算斜拉索索力的增加量、主梁的扭矩等空间效应,确保结构即使在封闭半幅维修路面这一最不利偏载情况下也能安全运营,同时又使结构经济合理。
科研成果
荣誉表彰
价值意义
崖门大桥建成后,对改善珠江三角洲的投资环境、促进西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堪称“粤西明珠”。(保利长大工程有限公司 评)
崖门大桥是广东省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新会段跨越潭江入海口崖门水道的重要交通枢纽,大桥及其所属广东省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直接沟通广东西部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珠海及港澳的联系,对CEPA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7 13:19
目录
概述
建设历程
桥梁位置
建筑设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