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五四”运动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北京爱国学生运动的鼓舞下,江西的爱国青年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向旧江西的黑暗势力发起进攻,南昌的许多学校出现激动人心的墙报、周刊、月刊,各校学生和南昌学生联合会经常举行讲演会、辩论会,反对军阀卖国的示威、游行、请愿、罢课风潮连续不断。年底,南昌二中学生袁玉冰和其他7位同学,准备建立一个思想主张一致的团体,初拟名为“鄱阳湖社”,取鄱阳湖能容纳百川而终归大海之意,要将南昌地区的学生运动的小洪流引导到全国学生运动的大海中去。后觉得定名“改造社”更能鲜明地体现团体的宗旨,彻底改造黑暗的旧江西,遂改名为“改造社”。
组织创建
1921年元旦,南昌二中全校师生出外欢度节日,学校悄然肃静。上午9-10时,第三区自修室9个青年举行改造社成立大会,他们是:
袁玉冰、徐先兆、黄在璇、黄家煌、黄道、刘轶、石廷瑜、熊国家、邹秀峰。会议主持人为袁玉冰,他首先报告改造社的筹备经过,然后豪迈地说:“我们9个人如一家里面的兄弟们一样,在这里过这个元旦,是何等的快乐!但我们要把这个范围推广,使成世界一家,世界上的人都是我们的兄弟。这虽是理想上的话,我相信终必有实现的一日。我们只有向着我们的目的去进行就是。”接着,大家纷纷发言,对袁玉冰的话表示赞同。“世界一家”成为他们共同的理想和抱负。会议还通过改造社的“简章”和“规约”等。
组织机构
改造社是一个有宗旨、有目标、有政治主张的革命团体。它以改造社会为宗旨,最终目的是使黑暗的江西变成一个光明的新江西。改造社提出3条政治主张:一、发扬民主精神,消灭各种不平等制度;二、劳工神圣;三、与黑暗的旧社会作斗争,寻找真理。
改造社的要求比较严格,组织比较健全,凡世界人类能遵守改造规约、赞成改造宗旨者,经改造社员的介绍,多数通过,即为改造社员。
改造社先后设立出版部、教育部、调查部、演讲部和研究部5个部。改造社的负责人称理事,为袁玉冰。改造社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4项:(一)人社金,每人1元;(二)常年捐,每年2元,分两期缴纳;(三)特别捐;(四)社外捐助。
改造社成立以后,社员陆续增多,到1922年发展到100多人。有名可查的除参加成立会的9人外,还有支宏江、杨柳、黄文中、丘秉铭、李穆、涂振农、刘意生、洪宏义、苏芬、方铭竹、张悼陵、江宗海、汪群、汪伟、张石樵、黄湘陵、车驭卿、何基、崔豪、邹努、方志敏、邵式平、李兰湘(女)、方芙镜(女)、黄唐英(女)、钟国辉(女)、杨天真等。他们大多数分布在江西各地,北京、上海、湖南、四川甚至日本都有社员,大部分是学生和文化界人士。社址初设于南昌二中,后因部分社员去北京和上海读书,1922年下半年在北京大学成立“总社”,南昌和上海分别成立“分社”。为了严格组织,1922年11月日袁玉冰提出改造社的8条“社规”,作为社旨的补充。这8条“社规”是:(一)积极地破坏不良的社会制度;(二)社员只能信仰主义,绝对不能信仰任何宗教;(三)对于民主革命的政党,只能援助,不能加入;(四)社员须有一种体力劳动或精神劳动的正当职业;(五)社员不得为资本家的助手;(六)社员生活平民化;(七)社员不得有不良的嗜好,如嫖赌烟酒之类;(八)社员对于马克思学说、社会学应该有研究、外国语至少懂1种。
1922年春,改造社社员方志敏到上海找工作,认识赵醒侬。赵醒侬当时已经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介绍方志敏加入。这是改造社同党团组织发生关系的开始。1922年秋,袁玉冰到北大哲学系学习,经李大钊介绍,也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天,赵醒侬、方志敏、袁玉冰奉中共中央和青年团中央的命令,回江西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并做好建立党组织的准备。基于改造社政治倾向的进步性和组织比较严密,他们决定以改造社作为团结江西青年的组织形式,从改造社中吸收先进分子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这样,从1922年冬起,改造社实际上获得党的领导,因而在性质上发生了变化,由一个进步社团变成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外围组织。
1923年4月,袁玉冰被捕,赵醒侬、方志敏被迫转移上海,改造社在江西的活动遂告中断。以后江西党团组织日益发展和巩固,由赵醒侬、方志敏等组织起来的国民党左派江西省党部也已建立,改造社便没有存在的必要了。1924年3月左右,改造社停止活动。
主要活动
传播马克思主义。改造社成立的初期,其社员还没有接受
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还没有提出社会革命的口号,也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才是改造社会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他们以为改造社会的方法只是社会研究,社会批评,社会调查,而“不是政治,不是哲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很快就注意到改造社这个团体,党经常从广州等地寄给马列主义著作和
俄国十月革命的小册子,引导他们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加速了改造社成员的成长。以改造社会的目标,认真地研究社会,终于使他们通过社会实践投身于火热的政治斗争,从而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哲理,袁玉冰、方志敏等改造社的杰出代表也成为江西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改造社的社刊《新江西》是当时在南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它的理论水平大体上反映了当时南昌革命青年认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高度,袁玉冰在《敬告青年》中已经指出:“马克思派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实行社会革命的主张。《新江西》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一)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的见解说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所以成立、所以崩坏,都是经济发展之自然结果。(二)剩余价值: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在说明剩余价值之如何成立,如何实现和分配的,这是和从前个人主义的经济学说不同之特点。(三)阶级争斗:无产阶级革命绝对不和有产阶级妥协,这是最彻底的主张。(四)劳工专政: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之后,自身阶级实行专政,用权力解除有产阶级的武装,铲除有产阶级的根株,这是由资本主义的社会移到社会主义的社会中间一个必然的政治的过渡时期。
《新江西》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采用过两种颇有特色的方法:一种是叫名词浅释的方式,集中简介一批名词术语,重点则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名词术语,如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康敏尼斯特、剩余价值,内容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另一种方法是借书刊评介推荐进步书刊,重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书刊,同时对江西发行的报刊逐一评论,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江西》在三期里,共介绍过60多种书刊,包括《工钱劳动与资本》、《共产党宣言》的《马克思全书》,包括《列宁传》、《共产党礼拜六》的《列宁全书》,包括《俄国共产党党纲》、《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的《康敏尼斯特丛书》,包括《社会主义史》的《新青年丛书》,还有《资本论人门》、《俄国革命纪实》等专著和《向导》、《先驱》等杂志,并预告刊载《
中国共产党宣言》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等文件。
“南昌文化社”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场所。书社虽然规模不大,推销的都是进步书刊,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书刊,其中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人门》、《唯物史观》、《共产主义ABC》以及《向导》、《新青年》等期刊,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南昌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
出版《新江西》杂志。改造社一成立,就立即着手筹办社刊《新江西》,1921年5月1日创刊。《新江西》原预想成为季刊,由于“为了许多不必说的原因”,不能如期出版。杂志为16开,每期100多页,一共出了3期。第一期创刊号是寄到
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的,封面画有江西全省地图。第二期1922年3月出版,第三期1923年1月5日出版,两期都是寄到北京印刷的。第一期、第二期刊登的主要是婚姻问题和人生问题,第三期开始探讨主义问题和政治问题。在第三期里,原来登载在第一、二期前面的“不谈政治”的《本刊宣言》已被袁玉冰的《敬告青年》一文所代替,成为改造社的第二次宣言。《新江西》担负着宣传改造社主张的重要使命,是一个以探讨社会政治问题为主的综合性杂志。它反映了当时江西的社会状况和社员们对于重要社会问题的看法,也反映出社员们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情况。
举行庆祝“五一”大会。1922年,由改造社提议,邀大江报社、觉社等团体发起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经过组织,有20多个团体参加,共2000余人,在江西省教育会举行盛大的庆祝典礼。这一年,湖南劳工领袖黄爱、庞人铨被湖南军阀杀害,引起全国的激愤。大会还举行悼念黄、庞二烈士的活动,改造社送了长长的挽联。由于这一活动,使从前在南昌还无人知晓的劳动节,迅速地扩大了影响。
创办南昌文化书社。1923年1月,由袁玉冰、方志敏、赵醒侬等13人组织成立南昌文化书社,地址在南昌东湖旁。书社以灌输文化为宗旨,使“荒凉的江西!没有文化种子的江西,居然也有‘文化之芽’了!”书社推销各种进步书刊,还掩护革命活动,一些思想进步、倾向革命的青年经常在这里聚会,交流思想。南昌文化书社不仅成了一个宣传阵地,也成了革命活动的秘密场所。1923年1月0日,由刘拜农邀集陈之琦等4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同志,加上赵醒侬和方志敏,共7人,在文化书社开会,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南昌临时支部。同年3月,袁玉冰被捕,军阀强行查封了书社。
《青年声》周刊是改造社创办的第二种刊物,由南昌分社编辑出版。每星期出一小张,由南昌文化书社代售,这是一种以青年为发行对象的周报,主旨是就社会的现象,下切实的批评,并谋求青年的思想、生活、环境??的改进。1923年3月,文化书社被查封,方志敏等人离开南昌,《青年声》停刊。
筹办南昌平民图书馆。袁玉冰与改造社巧人发起。他们在“南昌平民图书馆募捐启”中指出:“人间痛快事,饥渴得饮食,肚饱脑中饥,何处去求乞?”“为了不忍让这班脑中饥的朋友们活生生地饿死,”就必须“谋一个‘求乞’的地方”。但由于反动当局的阻挠破坏,这个平民图书馆没有办成。
参与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和“民权运动大同盟”。1923年,由袁玉冰、方志敏、邹秀峰、赵醒侬、曾天宇等共同发起组织。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一个公开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团体,参加成立会的有百余人。其成员是以青年团员为中坚,吸收各校进步学生参加。民权运动大同盟是江西各阶层人民开展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组织,也是以青年团员为核心,吸收社会各阶层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人士参加,进行反对军阀统治和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它酝酿了几个月,开了几次筹备会,选定了临时职员,袁玉冰当选为交际股主任。这两个组织均被军阀蔡成勋下令封闭。
发行《新江西半月刊》。1923年10月,旅居上海、南京的改造社社员,编辑出版《新江西半月刊》,在上海发行,只有8页。以批评记载政治社会状况为要。创刊号上登载了方志敏的《慰友》,第六号为欢迎袁玉冰出狱出了专号,第八号是悼念列宁专号。在第六号上,登载了笔名天真(即杨超)的《改造中国的一条大路―革命》,批判了“教育救国”、“文化救国”,“实业救国”、“人格救国”等谬论,认定只有革命才是改造中国的一条大路,此文代表江西广大青年,特别是改造社大多数社员对如何改造社会的主张和认识,表明了他们以后奋斗的方向。《青年声》周刊和《新江西半月刊》虽然表面上是改造社编辑出版的,但实际上是江西团委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