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清初文学家,宜兴
陈维崧(1625-1682)、吴江
吴兆骞(1631~1684)、松江
彭师度(1624—?) 。吴伟业言:“江左三凤凰,阳羡有陈生,云间有彭郎,松陵吴兆骞,才若云锦翔”。
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代词人、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陈维崧出生于讲究气节的文学世家,祖父陈于廷是明末东林党的中坚人物,父亲陈贞慧是当时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反对“阉党”,曾受迫害,明亡后出家为僧。陈维崧少时作文敏捷,词采瑰玮。明亡(1644)时,陈维崧才20岁。入清后虽补为诸生,但长期无法中举人,因此无法得到官职,身世飘零,游食四方,接触社会面较广。又因早有文名,一时名流如吴伟业、冒襄、龚鼎孳、姜宸英、王士禛、邵长蘅、彭孙遹等,都与他交往,其中与朱彝尊尤其接近,两人在京师时切磋词学,并合刊过《朱陈村词》。清初词坛,陈、朱并列,陈为“阳羡派”词领袖。
吴兆骞,字汉槎,吴江松陵镇人。其七世祖即孝子吴璋,叔祖吴易。吴兆骞于1631年 (明崇祯四年)生于江苏省吴江县松陵镇一个官宦之家,吴兆骞9岁作《胆赋》,10岁写《京都赋》,少年时即声震文坛。后随父宦游楚地4年,因张献忠起义,奉母归里。 清初,江南士大夫各自结社,慎交社、同声社较为著名,吴兆骞曾主盟慎交社,与诸名贤角逐艺苑。顺治十四年(1657年)中举人,南闱科场案发,被诬卷入其中。翌年,兆骞赴京接受检查和复试。关于复试中的表现,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说他负气交白卷,被革除举人名;另一种说法是当时朝廷故意派重兵监考导致大量考生过度紧张而发挥失常,吴兆骞即属于发挥失常者,被革除举人名,由于此次重考不仅关系功名,更涉及当时法律,吴不大可能拿身家性命开玩笑,因此当以第二种说法可信,事实上朱则杰《清诗史》以及很多学者均采用第二种说法,即吴因为过度紧张而发挥失常,被除名。顺治皇帝亲自定案,兆骞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兄弟妻子一并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达二十三年之久。后经过顾贞观、纳兰性德、纳兰明珠等人的努力,获赦回到江南,几年后病逝。
彭师度,字古晋,号省庐,江南华亭(今上海)人。生于明熹宗天启四年,卒年不详。明崇祯十一年,(公元一六三八年)吴下诸人为千英之会,毕集于虎邱,时师度年十五,即席成虎邱夜宴同人序。与吴兆骞、陈维崧称为“
江左三凤凰”。著有《彭省庐文集》七卷,《诗集》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