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勤宏,少将,男,汉族,1950年2月生,
江苏武进人,1971年8月入党,1970年12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大学学历。曾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集团军司令部作训处副处长,第31集团军司令部作训处处长,第31集团军92师261团团长、师
参谋长,第31集团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军长,
福建省军区副
司令员兼参谋长。2005年6月-2007年5月上海
警备区司令员。2007年5月-2010年4月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
警备区司令员。2010年4月-2011年3月中共上海市委常委。
个人履历
曾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集团军司令部作训处副处长,第31集团军司令部作训处处长,第31集团军92师261团团长、师
参谋长,第31集团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军长,
福建省军区副
司令员兼参谋长。2005年6月-2007年5月
上海警备区司令员。2007年5月-2010年4月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
警备区司令员。2010年4月-2011年3月中共上海市委常委。
担任职务
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代表。
上海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成长历程
嘉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留下了许多富有人文意蕴的名胜。新中国成立后,据不完全统计,从嘉泽走出去的青年不下数万人,其中入伍参军的达数千人之多,来自
武进嘉泽镇夏溪的江勤宏少将,就是其中的一名优秀代表。
江勤宏戎马四十余载,长期战斗在东南沿海一线,他呕心沥血,躬行不息,从士兵到将军,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江勤宏入伍第一年就光荣入党,第二年就当上了文书、班长,第三年就提升为排长。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到部队短短几年就有这样的进步是十分不容易的,尤其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优秀军事人才,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对党对军队的忠诚,靠的是特别能吃苦耐劳的本性,靠的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贫寒家境的历练让他终生受益
1950年2月,江勤宏出生在
武进夏溪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全国刚解放不久,虽然劳动人民得到彻底翻身解放,但很多家庭生活还是相当困难的。在江勤宏读小学时,家里连孩子上学学费都交不起,采取给老师供饭的方式来抵交学费。年纪小小的他,从小就知道生活和读书都来之不易,学习格外地刻苦,很小就懂得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在小学读书时,江勤宏就是一个小放牛娃,一边读书一边割草放牛。1963年他家下放回到农村,为了减轻家里生活负担,一度被迫辍学务农。
在读高中时母亲身体不好,自己每天早上5点多钟就起床,有时做好全家人的早饭,自己才匆忙扒上几口就赶路,步行到学校有九里地路程,要走近50分钟,每次赶到学校,还来不及喘口气,立即投入忙碌的学习中。两年学习中,无论风雪严寒,他从未迟到旷课。
江勤宏在家排行老二,哥哥很早就在外地念书,弟弟妹妹年龄尚小,母亲长期身体不好,一家生活重担都压在父亲身上。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他很小就下地干活,什么农活都做过,俨然一个小大人。
真正让江勤宏在部队里脱颖而出的,就是他到了部队里特别能吃苦、甘于寂寞、甘心奉献的精神,使自己的人生达到了新的境界。那时部队军事训练主要是射击、投弹、爆破、土工作业和利用地形地物等战技技术科目,每一项战术都需要刻苦训练才能掌握。在钻研军事技术中江勤宏不仅善于学习,而且肯动脑筋。为了练好射击、投弹等技术,他经常中午不休息,反复练习动作要领,有时练得腰酸背疼也不肯休息。新兵第一年他每项技术科目都取得优秀成绩。
回忆起连队生活,江勤宏说,在那里,他体会到了凡事必须从点滴做起,“作为一个战士,每天接触的大多是简单而又平凡的小事,能认真做好这些简单的事情就不简单。”
那时,连队每天除了日常训练,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种点菜。有一天上午,班长通知全班下午去田间种冬瓜。从小就熟知作物生长习性的江勤宏知道,种冬瓜前要施底肥,中午时分,他顶着烈日,一个人大汗淋漓、不声不响到猪厩扫了两大桶猪粪。正是他这种干工作积极主动、从不叫苦喊累的精神得到了上下一致肯定。
从未忘记“勤勉好学”四个字 读书是增长才干的需要,更是立身做人的需要。
江勤宏家里,祖辈都没有什么文化,父母始终觉得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有出息,因此不管家庭生活多么艰难,总是省吃俭用,千方百计供孩子上学,希望孩子能多读点书。大跃进、文革的那段岁月,正是江勤宏的学龄时期,随着家庭的几度变迁,他曾经历了上上停停、停停上上,前后三次进学校读书的学习生涯。
1958年,8岁的他进了本村的小学念书。一年后,因父亲调到安徽
芜湖工作,他又跟随父母在异乡开始了求学之路。1963年,全家下放回农村,迫于家庭生活困难他停学了一年。1964年,村里开办了一所农业中学,好学的江勤宏又走进了朝思暮想的校园。1966年文革开始,又一次停学在家。
直到1968年“复课闹革命”,他才有机会走进了夏溪中学的大门。上世纪60年代,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读高中也可以算是件奢侈的事了。除了要有相当不错的学习成绩,还得有经济条件。江勤宏的家庭年年是“超支户”,父母想:“既然孩子想继续念,我们就必须支持,不管有多困难,我们都让他去念。”在
芜湖读书时,城市学习条件比较好,江勤宏学习特别刻苦认真,成绩非常优秀,深得老师喜爱。
他家下放时的班主任潘伊文老师担心他回到农村会失学,先后几次登门希望他父母把孩子留在安徽,愿意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培养。在老师眼里,他实在是棵好苗子,一旦辍学太可惜。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几十年,江勤宏至今难忘恩师知遇之恩。在读高中时,因中学基础不好,他很多课程跟不上,当时也得到了很多同学和老师热情关心帮助。
爱好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江勤宏刚到部队并没有多高的文化基础,他主要靠“勤”字来弥补自身条件的不足。在他当兵的第一年,记忆里几乎没有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所在连队离集镇最近他却从未逛过街,都是把时间用在了学习和思考上,虚心向书本学,向战友学,一点一滴地提高自己。他在新兵时就经常写广播稿,出黑板报,做得有声有色。
从小兵到参谋,从
参谋长到
司令员,从
福建到上海,他从来没有间断过学习,非常重视知识和思想的积累,大量收集、整理各种资料,不断丰富、充实自己。他曾在军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数十篇军事论文。
军旅给予我智慧和前进的动力
人生道路万千条,而每一个人的脚下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参军入伍是年轻人的一种向往与追求。刚刚高中毕业的江勤宏,怀着对党对军队的朴素感情、对前程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走进了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
在江勤宏的记忆中,他永远不会忘记接到入伍通知的那一刻。当时他是家里的全劳力,他家从1963年下放回农村后,连年都是队里的“超支户”,一直是靠集体救济和东借西凑过来的,而这一年他家刚刚脱掉“超支户”的帽子,他这一走就意味着家庭的重担又压在父亲一人身上,“超支户”的帽子又会重新戴上,他知道父母亲是舍不得他走的,他舍不得离开有病的母亲,更舍不得离开这片曾经养育过他的淳朴而充满生机的土地。
在他离乡的那一刻,就暗下决心到部队一定要好好干。
他入伍的第一岗是在某团二连当战士,入伍的第一课是当时风靡一时的“忆苦思甜教育”。在江勤宏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报恩思想。他在基层工作时,无论工作任务多繁重,从不叫苦,从不退缩。做机关参谋工作,始终坚持严谨细致,实事求是,讲实话,报实情,办实事。到了领导岗位,既坚持原则,又宽豁大度,工作不上推下卸,做人做事有规范、不出格。江勤宏总结四十余载军旅生涯,感到最为欣慰的是自己工作兢兢业业,没有出现大的错误和失误,没有受过任何处分;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永远不能忘记党和组织的培养教育,永远不能忘记广大官兵的支持帮助,正是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的沃土给了他工作的智慧和动力,给了他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给了他成长进步的源泉和机遇。
他总结自己工作中最重要的体会,就是要始终坚持努力学习,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听党指挥,要有把个人的一切紧紧与党的事业、军队的事业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境界,要有始终把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利益时刻放在心上的深厚感情。也正是这样一种情感,注定了他的人生将终身而唯一。
俗话说,水有源,树有根,人有本。乡情是人生的根和土。
夏溪,始终是将军无法割舍的家乡。他退休了,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每个月都要回夏溪两三趟,都住在家里,陪老母亲聊聊天,和邻居打牌娱乐,十分悠然自得。他对家乡建设发展也非常关心,对家乡的每一点进步都由衷感到骄傲。他对家乡的青少年也饱含期望,希望他们能认真刻苦读书,能勤奋努力向上,多加强锻炼,多开阔视野,将来个个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