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人镜 (1823一1900) 字云彦,号蓉舫,安徽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省婺源县)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 应顺天乡试中举,次年任镶白旗汉学教习。咸丰三年(1853)任
内阁中书。
十年,为
军机章京,因参与镇压
捻军起义有功,赏戴花翎,升
内阁侍读。同治九年(1870) 授山西省蒲州知府。其间,严禁溺婴陋习,劝导百姓储存粮食,以备灾荒;捐薪俸资助创办书院。继任太原府知府,署山西
按察使。其间清理冤狱,释放无罪犯人,革除陋规,减免徭役。在办理朔州教案时,秉持公正立场,使无辜群众得到解脱。山西连年发生瘟疫,灾难殃及76州县,江人镜筹募巨资,运送粮米,按户散发,救活灾民无数。赈灾之后,将剩余20余万两白银全部交给地方,以为善后,山西民众广为称颂。后改任河东
盐法道、河东兵备道,又任湖北盐法道、江汉黄德道等职,兼管中外通商事务,主张对外巩固
邦交,对内保存国体,不亢不卑。光绪十六年(1890),任两淮
盐运使,清理积弊,减少盐商成本,增加清廷财政收入,一举两得。为此被授予一品顶戴。
江人镜任两淮盐运使后,便在扬州定居,共育十子七女。他本想回安徽老家安享天年,可惜没等衣锦还乡,就病逝扬州,时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享年七十七岁,最后灵柩运往婺源晓起村安葬,著有《知白斋诗钞》。
《
清宫扬州御档》档案记载了,光绪十八年(1892年)江苏遭灾,江人镜等官员尽力捐资救灾,因此奏请朝廷给予奖励,光绪皇帝御批,表示从优嘉奖。这份档案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江苏遭灾,江人镜等官员尽力捐资救灾,故奏请朝廷给予奖励;二是光绪皇帝御批,表示嘉奖。 奏折说明了请求嘉奖江人镜等人的原委和理由:“光绪十八年,江苏办理赈捐,业将在事出力各员,恭摺奏请奖叙。所有两淮盐运使江人镜,直隶通永道沈能虎,江苏候补道郭道直、吴炳祥、李经楚、唐际昌等督饬承办各员绅,捐赈并筹,认真劝办,实心实力,劳瘁不辞,用能集成巨资,民沾实惠,裨益荒政,实非浅鲜。可否仰恳天恩俯准,将江人镜等交部,从优议叙,以示鼓励之处,出自鸿恩。谨合词附片,陈请伏乞圣鉴训示。谨奏。”可见,当时邀功请赏的原委非常清楚,理由充足。与此同时,光绪的御批也十分简洁明了:“江人镜等均著交部,从优议叙。”据悉,“交部”,是指交给清代直接对皇帝负责的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由相关的部对官员进行嘉奖,一般由吏部负责对官员奖惩。而“议叙”则是清代对政绩优异的官员进行核议、记录、加级、奖励的制度。显然,光绪对于江人镜等人是十分赏识并打算重用的.
江人镜任两淮盐运使后,便在扬州定居,共育十子七女。他本想回安徽老家安享天年,可惜没等衣锦还乡,就病逝扬州,时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享年七十七岁。 江人镜算是一个“循吏”,即奉公守法的官吏。他精通盐务,监修过《河东盐法备览》,并对两淮所属通州、泰州、海州的煎盐产量预以核查,并将结果上报。
扬州人撰过一部戏文《护印缘》,说江人镜官江汉黄德道时,一日夜间衙中起火,家人从睡梦中惊醒,顾不上收拾细软便慌忙逃出。喘息甫定,才想起官印尚在火中,若被烧毁,必受严惩。正在惶恐之际,有一个婢妾从容出列,从袖中取出官印,原来她在众人慌忙逃命时取出了官印。江人镜转惧为喜,不久升为两淮盐运使,便把这位护印的婢妾立为夫人。《清稗类钞》云:“扬人士作《护印缘》院本张其事,谓夫人以护印得夫人,非寻常护印夫人比。”歌颂了一个卑贱者的睿智,可能是根据真实事件所编。
江人镜的老家在安徽婺源晓起村,现在尚存三座豪宅,称为荣禄第、进士第、大夫第。进士第建于康熙年间,咸丰年间被太平军所毁。当时,江人镜身在扬州,听说老家被焚,亲手绘制图纸,并解银两重建。江宅风水极为讲究,门前用石板铺出龙形图案,房屋正对南山,门口落脚石上雕刻“雀鹿蜂猴”,寓意“爵禄封侯”。
江人镜的生平,主要见《蓉舫府君行述》。此外,江人镜写过一首长诗,题为《将发韶州,子箴嘱予早日还都,明岁仍应礼部试,感其意厚,自悔蹉跎,因叠前韵以谢》,回顾了自己的平生经历——
从诗中看,江人镜似乎对前半生仕途并不满足,但其实他是受到朝廷重用的。据梁章钜《枢垣记略》云:“十年十月二十三日旨:范运鹏、龚聘英、沈淮、江人镜……均著记名,以军机章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