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绣,
湖北省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承载着楚文化的汉绣,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斯时,南方楚国的丝织业相当发达,其制造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屈原的《
楚辞》曾吟叹道:“翡翠珠被,烂齐光些。翦阿拂壁,罗帐张些。纂祖绮缟,结琦黄些。翡帏翠帐,饰高堂些。”“被纹服纤,丽而不奇些。”而后江陵二号出土的战国中期绣品,与近代汉绣针法极为相似,更证明了汉绣与楚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据《
湖北民俗志》载,明清之际,楚地上至官贾,下至名妓优伶,多有喜用汉绣为服者。
汉绣的鼎盛时期是在清末民初。咸丰年间,汉口设有织绣局,集中各地绣工绣制官服。晚清时期,在武昌的营房口、塘角、白沙洲、积玉桥和汉口的黄陂街、大夹街一带,皆开又绣铺。汉口还有一条绣花街,上万名绣花匠人、近40家汉绣铺子,以至于“家家绣花,户户刺绣”。
抗战时期,日军侵占武汉,汉口绣花街被毁,汉绣日趋凋零,技艺几近失传。
建国后,汉绣一息尚存,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列入“四旧”之列加以扫除,大批精美绣品被烧毁,汉绣几遭灭顶之灾。
20世纪80年代后,汉绣得到了些许发展和恢复。汉绣产品已由原来的民用小绣品和少量戏剧绣服发展到帐帘、披风、被面、枕套、服装、大幅、中堂、条屏、折页、摇件和屏风等十多个品种。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汉绣日趋凋零,问津者甚少。
如今,对汉绣的传承仅有两支主脉:一支是汉口的任氏汉绣,另一支是武昌迁移至洪湖的吴氏汉绣。
文化特征
配色
汉绣在配色方面用色大胆且浓艳,多偏向于强烈的色彩效果。在配色上受五行色的影响延续着上五色为主的传统,上五色源于五行学说而衍生出的色彩即指:木青、火赤、土黄、水黑、金白,在遵守传统色彩观念的同时也对现代视觉审美的色彩进行关注,汉绣色彩搭配的演变就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汉绣用色喜对比。汉绣尤其会对红黑这两种颜色进行强调,这与楚文化中楚人崇尚红黑两色有关。红黑色彩的组合对于楚人来说也是阴阳色彩的组合,红色代表太阳生命,黑色代表黑暗和死亡,楚人对这两种颜色都含有敬畏之情,红黑两种颜色的组合有阴阳调和之意。在色彩的搭配上汉绣的色阶差异度大,以强烈的明暗对比为主,从汉绣的配色中可以反映出荆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特色,追求艳而不俗的美感,使得汉绣艺术特色鲜明。
纹样
汉绣绣制的纹样不仅具有装饰性的美学价值,更是一个地区的文化载体。受荆楚文化的影响,多表现荆楚文化的神巫性。在神巫性的影响下,楚国人不会过度表达写实的现实主义,而是通过异化将纹样进行夸张处理,想象力十分丰富。
动物纹样中“凤”是其典型的纹样代表,虽然凤在各个地区的绣品中都会出现,但是在汉绣中“凤”这一形象被表达的更加生动形象,富有神气。楚人对“凤”的崇拜使得凤这一形象成为楚文化的“意向代表”,而汉绣作为荆楚文化的传播载体,更是将其文化内涵通过刺绣的方式加以创新利用。
汉绣中的植物纹样多和动物纹样相结合,采用的植物纹样多是含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如莲花多寓意连生贵子,有时候也象征着爱情;牡丹作为花中之王多含有富贵吉祥的寓意,除此之外梅兰菊等植物纹样也常出现在汉绣之中起到象征性的作用。
汉绣中的人物绣多表现宗教人物,在人物的形式表现上多注重原创性,形象生动多彩。宗教是人们的精神之所,因此汉绣中的佛像纹样具有非常高艺术和文化价值。汉绣中的人物多用金银线来勾勒人物的外部轮廓造型,这是区别于其他刺绣的特色之一。金银线的运用使得汉绣在人物造型的表达上构图更加简洁圆润,其人物形象在绣制过程中汉绣艺人会采用了多种针法组合来绣制,人物形象与苏绣细腻温柔的油画般质感不同,汉绣的人物形象十分粗犷豪迈,生动传神,这也是汉绣的地方性特色。
汉绣的文字绣即指在文字中绣上植物或动物元素的图案而形成的新视觉形象,这也是汉绣的一大特色。其文字绣的题材范围广泛且多含寓意,可以是单个的绣字或重复组合的绣字。其中“福”字在汉绣中常被应用,在福字中间用花卉等植物进行装饰,可用梅花或喜鹊等绣样,寓意吉祥;“寿”字常出现在服饰当中,“寿”字可用仙鹤、牡丹、寿桃等进行装饰,寓意万寿无疆。汉绣中的汉字常用的表现形式是将汉字中穿插着植物或动物的纹样,局部填充于汉字之中,常用于门帘、窗帘、堂彩上,如此进行绣制的汉绣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是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价值。
构图
汉绣构图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最常采用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对称式、均衡式和连续式,对称给人以稳重感,连续给人以韵律感,将汉绣与现代视觉设计语言相结合来说,汉绣的构图所蕴含的法则有两种:对称均衡法则和自由构图法则。
对称均衡法则是汉绣中常用到的构图法则,大部分情况下即指以一条中心线为基准两边图形所含大小、颜色、纹样等分量相同,除了完全相同的对称之外,也包括不常用的对称有旋转对称和反射对称等,旋转对称指以图形的一个点为对称点而不是以某条线,将对称点按照等量的某一角度将元素进行排列。
自由构图法则是艺人在绣制图形纹样的时候不会局限于图形原本的形状,而是融入艺人对于图形的自身理解而进行变换,不会采用写实的现实主义而是有一种浪漫主义在其中,这与荆楚文化的影响有关。在自由构图法则中的S形构图常被使用,S形构图在汉绣构图方式中常被称为“太极一划”,S形构图类似人们打太极时的动作,这也是民间艺术当中的阴阳学的体现。
视觉
粗而不漏,粗犷豪迈,鲜艳活泼是汉绣给人带来的直观视觉效果。汉绣作为民间艺术,其开始的创作用途主要是民俗活动,其特殊用途决定了其特色的视觉效果。“花无正果,热闹为先”是汉绣的设计特色,这里的“花”指的是汉绣的纹样,“无正果”即指汉绣的纹样不会按照自然形态所呈现的那样所制作,而是会秉持着“热闹为先”的原则,将画面进行补充和装饰,以达到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视觉效果。
技法
汉绣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绣法之长,逐渐形成以铺、压、织、锁、扣、盘、套为主要针法,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刺绣艺术体系。汉绣强调“花无正果,热闹为先”,一般从外围起绣,逐层向内走针,直到铺满绣面为止。根据绣品不同的质地和花纹,刺绣时需灵活运用各种针法,做到下针果断,讲究图案边缘的齐整即“齐针”,讲究分层破色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制作工序
工具材料
绣底就是用来刺绣的底布。汉绣的绣底一般是绸、缎、呢、绒、棉、麻、葛、夏等一系列天然面料, 其底料可薄可厚。颜色多采用红、黄、绿、白、黑等, 可根据题材和内容等来选择绣底。
绣线是刺绣用到的线。汉绣常用绣线有纯棉绣线、真丝绣线、金银绣线等, 其中纯棉绣线应用最为广泛, 真丝绣线则能达到色彩艳丽的视觉效果, 多用来装饰或者用来制做龙凤等动物。汉绣为了在工艺上达到工巧材美的效果, 为了尽显汉绣的雍容华贵, 大量使用真丝绣线和金银。
绣针是绣制任何绣种必不可少的常用工具。挑选绣针时要特别注意针鼻和针尖。常用的绣针针鼻应为椭圆形, 这样的针鼻不咬线。针尖则越细越长越好。
在剪线头时使用的一种剪刀是专业剪刀。剪线头的剪子, 剪子尖往上翘, 这样的剪子避免剪针头时剪尖挑到绣花上;雕绣和抽丝的剪刀, 剪尖细尖锋利。
用来固定绣底的工具。绷子有手绷、卷绷两种, 可方便刺绣者在不同场合和绣制不同作品。手绷由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圈组成, 使用相对简单, 绣制的图案通常小一点, 但是携带方便, 而比较大一点绣品一般使用卷绷。卷绷由两根绷轴、绷栓以及绷钉组成。绷轴一般为木制, 绷轴中间呈圆柱形, 两端呈方形, 中间圆轴上开一条嵌槽, 两端方子上有插绷栓的长方形孔, 绷栓一般木质或铁质, 上面有两行小孔, 是用来插绷钉的, 绷钉就是常用的铁钉子。
绣制流程
在民间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艺人们总结了一套具有汉绣特色的绣制工序即“―画、二绣、三修饰”。
“一画”是指首先需要创作绘出适合各类绣品的彩色、黑白画稿,即现在所说的设计。它是指在画稿的时候,应当注意既要发挥绘画的造型与色彩功能,又要注意发挥刺绣独特的艺术语言。汉绣的图案主要是靠画工自己设计,不依附名人名家的字画。
“二绣”是指由绣工依样绣制绣品,包括穿针、运针、起花、剪丝等。刺绣时起落针要快,收线要松紧一致,这样才能使绣面光滑匀称。
“三修饰”是由绣工进行收饰修改,画龙点睛,以臻出神入化之境,这是汉绣工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要求绣工的针法更为娴熟,技艺更为高超,在传统汉绣中多为男绣工来完成这工序。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从文化精神而言,汉绣色彩浓丽、构思大胆、手法夸张、绣工精细,其设计思想,或者是精神内涵,实是继承春秋、战国南方楚地色彩斑斓、宏富艳丽、想象奇特的文化特色,楚人浪漫阔达,追求明艳锦丽、富丽堂皇的审美文化取向,因此,汉绣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其源头正紧接民族早期文化之根源,亦对认识、了解与传承民族文化精粹有深远意义。因此,挖掘、保存、继承、光大汉绣技艺,不仅是保存汉绣所承载的文化,也是弘扬民族国粹的根本所在。
传承状况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汉绣工艺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工业生产出来的大量实用性刺绣品, 取代了人民千百年来使用的刺绣品;年轻人不屑于学习、传承刺绣老艺人的技艺;随着老人们的过世, 汉绣工艺继承、传承出现危机。
传承人物
黄圣辉,女,汉族,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绣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11年,武汉市武昌区政府在“昙华林艺术村”打造汉绣基地,制定汉绣发展三部曲。
2012年11月,由武汉纺织大学冯泽民教授编写的国内首部汉绣专著《荆楚汉绣》正式出版、并相继出版《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集》等相关著作。
2013年4月,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今武汉商学院)与武汉汉绣艺术研究院签订协议,联合开办服装设计(汉绣方向)专业。以此将传统文化带入高等教育,增加汉绣人才的培养数量,扩大汉绣从业人员范围。
2013年6月,占地面积达1000㎡的湖北省第一家民办汉绣博物馆——武汉市汉绣博物馆,在汉阳江欣苑小区挂牌成立。
2013年7月,由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武汉纺织大学、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在武汉纺织大学南湖校区签署武汉汉绣产业发展战略协议,汉绣产学研发中心正式揭牌。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武汉市江汉区文化馆获得“汉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评估合格,武汉市江汉区文化馆获得“汉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2011年11月,湖北省“首届楚风汉韶刺绣精品展“及巡回展在武汉成功举行。在巡回展现场展示了以古老汉绣技艺制作的汉绣服装,类型丰富、设计感十足,除全手绣的传统戏服、荆楚民间服饰外,还有运用汉绣元素的婚庆旗袍、褂裙及晚礼服等。
2013年6月,湖北首届“汉绣文化节暨第二届‘楚风汉韵’刺绣精品展”在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举行,通过汉绣论坛、汉绣讲堂进社区、汉绣作品展、汉绣艺术时装秀等各类活动,向汉绣爱好者和普通群众展示了汉绣璀璨的手工艺之美和丰硕的艺术文化成果。
2019年6月8日,湖北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武汉市主会场活动暨“中国汉绣圈”揭牌仪式在湖北武汉举行。
参考资料
汉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