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谷地即
汉江谷地,包括
汉中、安康等地区,汉水谷地的成因主要是汉江的冲积作用。汉水谷地气候温和湿润,农作物种植的历史悠久,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汉水谷地即
汉江谷地.陕南汉水谷地,包括
汉中、
洋县、
城固、
石泉、
汉阴、恒口、
安康、紫阳等河谷地区,以及
旬阳、白河等狭窄谷地。它位于
陕西省
秦岭以南,是有“中国莱茵河”美誉的
汉江冲积而成的
平原和残丘,西起陕西
勉县的西界,东至陕西与
湖北交界的
白河县东界,南边和北边在西段的汉中部分是以海拔在700米以下的低丘和平原为界,在东段的安康部分则是以海拔500米以下的低丘和平原为界,整个陕南汉水谷地的总面积在8000平方公里到1万平方公里左右。汉江谷地人口大概有434万人,人口密度约为200-500人/平方公里 ,其中西部
汉中盆地人口密度约为700人/平方公里,明显大于东部。
秦岭像一座屏障,挡住了来自
西伯利亚的寒流和
黄土高原的风沙,使汉水谷地气候温和湿润,汉水谷地年平均气温保持在14摄氏度以上,年降水在800毫米左右,无霜期210-270天。农作物为稻麦一年两熟,农田灌溉历史十分悠久,仅汉中附近盆地就有大小水库数百座。
汉水谷地是大西北的“另类”,无论就
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恰似陕西的一只脚伸到了南方,一扫西北的荒凉贫瘠,满目是青山绿水。汉水是
长江最大支流,发源于秦岭,从西向东缓缓流过,似一条玉带镶嵌在陕南大地。作为北
亚热带湿润季风地区的一部分,谷地是陕西省水、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聚集了陕西全省60%的水资源,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000立方米,远高于全国人均2685立方米的水资源拥有量,成为
西北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农业生产和自然景观具有显著的南北过渡色彩,且以南方特色为主。盛产亚热带农林产品如茶叶、柑橘、油茶、桑蚕、生漆等。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岭、
南屏巴山,中部是美丽富饶的汉中盆地。全市辖十县一区,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372万。汉中是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地区。汉中两汉三国文化底蕴厚重,自然风光独特秀丽,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有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1个,
国家自然保护区3个,
国家水利风景区2个,
国家森林公园3个;有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省级
森林公园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
汉水谷地是汉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几十万年前的远古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是黄河文化与
长江文化碰撞和交融带,汉水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江南的秀美和灵气,百姓性格虽不及北方汉子的粗犷豁达,却透出南方人的精细睿智。这里远离大城市的喧嚣,温度适宜,降水充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集中,生活劳作习俗具有显著的南方色彩,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精耕细作,成为陕南农业生产的精华地带,素有“鱼米之乡”、“小江南”,
秦巴山区的“明珠”之称。
自古以来,汉水谷地就是连接西北与西南、东南的通道和辐射川陕甘鄂的主要物资、信息集散地之一,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是兵家争夺之要地,在上世纪60-70年代又曾经是中国重要的三线建设基地。今天这里又成为陇海
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区的对接带。
汉中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早在2300多年前,汉中就已设郡。安康古称金州,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南依
大巴山,北靠秦岭,地接
重庆、
湖北十堰等地,是重要的商贸集散之地。白河谷地为鄂陕门户,故有“
秦头楚尾”和“小武汉”的称谓,紫阳是中国七大茶区之一,出产的紫阳茶因含有大量的硒元素,被冠以“富硒茶”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