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乐器
中国内地汉族乐器
中国的乐器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河南发现的18支七音孔和八音孔的骨笛,距今已有8000多年。据统计,《诗经》中所提及的乐器有29种,而有文献可考的周代乐器多达70余种。
历史沿革
汉族古代音乐的最初,乐和舞是密不可分的,“乐”时必有“舞”,“舞”时必奏乐;在远古时期的祭祀仪式中,巫者所跳的娱神舞,往往就有音乐伴奏,这可能就是中国音乐的最早起源。
据史书记载,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和夏、商、周三代都有自己的乐舞。周代将这六代的乐舞合为六部,称为“六乐”,也可以称“六舞”,这说明,在周代文化中,乐和舞是可以举一而及其二的。当时的乐舞统归大司乐掌管,大司乐还负责以乐舞来教育贵族子弟。《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特别是其中的《韶》乐,在孔子时代仍然备受推崇。
《论语·八佾》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述而》也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知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非常爱好古琴,并能自行作曲,关于音乐的评论也见于论语中。他认为韶乐那样的音乐,尽美亦尽善,但武王的音乐,虽尽美而不尽善,这恐怕是指后者非常偏重技巧而没有内容,这是值得注意的(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在《诗经》时代,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乐、舞又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在其后的音乐发展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如战国时期的楚辞、汉代的百戏和乐府民歌、隋唐的歌舞、宋代的词曲等,都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秦统一六国后,秦地本土音乐和东方六国音乐出现了大的融合,胡地音乐也开始对秦乐产生了一定影响。自汉代起,西域音乐逐渐传入中国,如横吹、羌笛、琵琶、羯鼓等,本来都是西域的乐器,这时已经与来自北方胡地的笳、角以及中原本有的乐器共同组成了汉代的鼓吹乐,这种乐器的组合反映了各民族间音乐文化的融合。
魏晋至唐代,南北方少数民族音乐进一步与汉族音乐相交融,流行在北方的相和歌与南方的吴歌、西曲相结合,形成了新的音乐形态“清商曲”,产生了《春江花月夜》等著名的传统民族乐曲。佛教音乐也在此时传入中国,出现了“改梵为秦”的中国佛教音乐。中国音乐对各民族音乐的兼收并蓄,充分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民族特色,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兼容力和适应性。
中国对乐理的认识也很早。周代就已经创立了五音阶体系和七音阶体系,称“五音”(或“五声”)和“七音”。五音即宫、商、角、徵、羽,大致相当于现代简谱上的1、2、3、5、6;七音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增加了变徵、变宫两音(变徴相当于简谱记谱的#4,变徴相当于简谱记谱的7),构成古代的雅乐音阶:宫、商、角、变徴、徴、羽、变宫。用现代简谱来记谱就是:1、2、3、#4、5、6、7。其各级音之间的音程关系,相当于现代乐理中自然大调音阶的4、5、6、7、1、2,3,以 1 为主音排列就是:1、2、3、4、5、6、7。古人还把五音和五行相配合,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土、金、木、火、水。这说明,当时的音乐观念也深受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影响。
汉族音乐
汉族是有音乐传统的民族,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秦以前,汉族先民已创造了乐器和乐曲,发明了乐律。汉唐盛世,汉族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以后,则以戏曲音乐为主。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汉族称三分损益律)、纯律及平均律,汉族皆独立发明,其成果如车条之辐辏,汇入世界音乐理论之轴心。
分类法
周代,我国已有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我国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
主要是钟,钟盛行于青铜时代。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可发两个频率音,这两个音,一般为大小三度音程。另外还有磬、錞于、勾鑃,基本上都是钟的变形。
各种磬,质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大小厚薄各异。磬架用铜铸成,呈单面双层结构,横梁为圆管状。立柱和底座作怪兽状,龙头、鹤颈、鸟身、鳖足。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而牢固。磬分上下两层悬挂,每层又分为两组,一组为六件,以四、五度关系排列;一组为十件,相邻两磬为二、三、四度关系。它们是按不同的律(调)组合的。
各种弦乐器,因为古时候的弦都是用丝作的。有琴、筝、瑟、筑、阮、琵琶、胡琴、箜篌等。
竹制吹奏乐器,笛、箫、箎、排箫、管子等。
匏时葫芦类的植物果实,用匏作的乐器主要是笙、竽。
就是陶制乐器,埙、陶笛、陶鼓等。
主要是各种鼓,以悬鼓和建鼓为主。
有各种木鼓、敔、柷等。
敔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制呈伏虎状,虎背上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数根茎的竹筒,逆刮其锯齿发音,作乐曲的终结。用于历代宫廷雅乐。柷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宽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内壁发声,表示乐曲即将起始。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吹奏乐器
我国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海笛、管子、双管和喉管等。
第三类,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有笙、抱笙、排笙、巴乌等。
由于发音原理不同,所以乐器的种类和音色极为丰富多彩,个性极强。并且由于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不同以及地区、民族、时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乐中的吹奏乐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极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与流派。
乐器: 木叶、纸片、招军(汉族) 、口笛(汉族) 、箫(汉族) 、尺八 、笛(汉族) 、排笛(汉族) 、竹筒哨(汉族) 、排箫(汉族) 、篪(汉族) 、埙(汉族) 、唢呐(汉族) 、管(汉族) 、双管(汉族) 、喉管(汉族) 、笙(汉族)、号角(汉族)、竽(汉族)。
弹拨乐器
我国的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横式,如: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扬琴和独弦琴等;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聂等。
弹奏乐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与拨子两种弹奏方法。右手技巧得到较充分发挥,如弹、挑、滚、轮、勾、抹、扣、划、拂、分、摭、拍、提、摘等。右手技巧的丰富,又促进了左手的按、吟、擞、煞、绞、推、挽、伏、纵、起等技巧的发展。
弹奏乐器除独弦琴外,大都节奏性强,但余音短促,须以滚奏或轮奏长音。弹拨乐器一般力度变化不大。在乐队中除古琴音量较弱,其它乐器声音穿透力均较强。
弹拨乐器除独弦琴外,多以码(或称柱)划分音高,竖式用相、品划分音高,分为无相、无品两种。除按五声音阶排列的普通筝等外,一般都便于转调。
各类弹奏乐器演奏泛音有很好的效果。除独弦琴外,皆可演奏双音、和弦、琵音和音程跳跃。
我国弹奏乐器的演奏流派风格繁多,演奏技巧的名称和符号也不尽一致。
乐器:琵琶(汉族) 、阮(汉族) 、月琴(汉族) 、秦琴(汉族) 、柳琴(汉族) 、三弦(汉族) 、筝(汉族) 、古琴(汉族)、竖箜篌、雁柱箜篌
打击乐器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品种多,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根据其发音不同可分为:1、响铜,如:大锣、小锣、云锣、大、小钹,碰铃等;2、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脚鼓等。
我国打击乐器不仅是节奏性乐器,而且每组打击乐群都能独立演奏,对衬托音乐内容、戏剧情节和加重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打击乐器在我国西洋管弦乐队中也常使用。
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板、梆、铃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乐器: 梆子(汉族) 、梨花片(汉族) 、编磬(汉族) 、钹(汉族) 、锣(汉族) 、云锣(汉族) 、十面锣(汉族) 、星(汉族)——碰钟 、钟(汉族) 、编钟(汉族) 、连厢棍(汉族) 、唤头(汉族) 、惊闺(汉族) 、板(汉族) 、木鱼(汉族) 、吾攵(汉族) 、花盆鼓(汉族) 、渔鼓(汉族) 、京堂鼓(汉族) 、腰鼓(汉族) 、拨浪鼓(汉族)
拉弦乐器
拉弦乐器主要指胡琴类乐器。其历史虽然比其它民族乐器较短,但由于发音优美,有极丰富的表现力,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艺术水平,拉弦乐器被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与伴奏。
乐器: 二胡、高胡 、京胡 、三胡、板胡、坠琴 、坠胡、椰胡、擂琴、大筒、轧筝。
击弦乐器
扬琴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8 14:0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