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古城墙,址位于
福建省长汀县汀州镇。汀州古城墙始建于唐大历四年,至明清时期,汀州古城墙总长为5000多米,设有12个城门,“枕山临溪为城”,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及“佛挂珠”的独特格局。
发展历史
在长汀县城关。唐大历四年(769年),汀州刺史陈剑将州治从东坊口大丘头(距城关约5里)迁移至今址,于卧龙山之阳筑土城。宋治平三年(1066年),郡守刘均扩城,城墙周长5里余,基宽3丈,高1.8丈,城壕深1.5丈。
辟城门六处:东曰“济川”,西曰“秋成”,南曰“颁条”、“鄞江”,东南曰“通远”,东北曰“兴贤”。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修,并将城墙包以砖石,封闭“颁条门”,“济川门”改为“丽春门”,“秋成门”改为“通津门”,“通远门”改为“镇南门”,“鄞江门”改为“广储门”,“兴贤门”改为“朝天门”。
明弘治十一年(1499年),建“广储门”和“丽春门”两门楼。崇祯九年(1635年)重修,将城墙增高加厚,并筑“宝珠门”和“惠吉门”。
清顺治以后,经几次重修,至1924年,城墙大部分被拆毁,余者十之二三。
古城墙始建于唐大历四年,依山傍水,体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保存完好的城墙近3000米,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1月,长汀县政府重修的济川门建成。
主要景点
古城墙曾有四大城门,朝天门是汀州府四大城门之一,俗称东门,原名兴贤门,明洪武四年进行修葺,以砖石砌之,上有门楼,门固楼高,形势雄伟,便改名朝天门。
清代汀州知府鄢翼明又重修,城楼主体建筑于城门高台之上,层层飞檐,凌空高翥,列为汀城胜迹“东翘舒啸”。 坐落于南大街的宝珠门,因南朝珠峰,故得名玉珠门。明崇祯十年被修缮过,分为内外两重,是一座较为特殊的古城门,至今仍保存完整,人们习惯称之“宝珠楼”。
水东桥西边城墙原有坚固的
城门,原名会川门,据志载,明嘉靖四十年,知府杨世芳率知县王邈督建城楼,改名挹清门。清兵入闽时,隆武帝与随行官员、宫中后妃逃至长汀,城内即戒备森严,城门紧闭,许多人自告奋勇登城守卫。清兵则纵火焚烧挹清门,守卫者战死于门楼上。
至民国,因扩充道路门楼被拆除,但水东桥西端至今群众还习惯称之为“挹清门头”。
今三元阁门楼是最古老的城门,原名鄞江门,后改为广储门,是唐朝大历年间汀州刺史陈剑迁徙州治建筑土城时的城门,历代均有修缮,清代为三层城楼,阁基是原古城门,用方块石条堆砌,上边用城墙砖砌成,翘角飞檐,甚为壮观。
在历代王朝中,古城墙经过不断修葺扩建,也增设许多城门,如古郡南门、五通门、水吉门、西门等,有些后来在道路扩建中被拆除,有些尚保存,成为古迹,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
现存城墙自朝天门至惠吉门近河一带,长1125米,还有城门楼3座。城门楼皆明清时期砖木结构,气势雄伟。广储门楼,位于城区和平路,花岗石砌基,青砖斗拱,三重递进,长8.55米,拱门高3.4米,一重跨度4.4米,二重跨度6.1米,遗有唐代八角复盆式石柱础;朝天门楼,位于东大街,砖砌城门,甬道长4.88米,跨度3.3米,清代重建,楼阁式双层砖木结构,面阔3间,进深2间,重檐歇山顶;宝珠门楼经南大街,双重城门,中间有天窗,两廊马槽连接,建筑风格独特。
面对这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不能不赞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智慧和伟大的创造。
旅游信息
旅游线路
汀州古城墙古城楼、汀州试院、汀州三元阁、朝天门、五通门、水吉门、宝珠门、惠吉门、汀州文庙、汀州朱子祠、汀州宗圣庙、北极楼、云骧阁、汀州府城隍庙、汀州天后宫、汀州南禅寺、唐宋明清古街古民居(乌石巷、五通街、东门街、南大街、惠吉巷街、店头街)、汀州古井双阴塔、汀州状元亭、大同十里铺定光陂、馆前沈宅“九厅十八井”、童坊平原山广福院、汀州紫云公祠、汀州赖氏坦公祠、濯田水头赖氏宗祠建筑群、策武永隆桥、乌石岽古文化遗址、南山古瓷窑遗址、古城隘岭及大同天邻古驿栈遗址等。
交通信息
去古城镇做火车是有古城站,或者下车进县城的西客车站(摩的3块钱左右)转班车。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