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陵,位于
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十八道岭(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嘉靖皇帝
朱厚熜和
孝洁肃皇后陈氏、
孝烈皇后方氏、孝恪皇后杜氏的合葬陵寝。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明永陵始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至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间,明永陵建成。明永陵共耗银800万两,占地250000平方米,是北京昌平
明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帝陵之一。
历史沿革
明嘉靖七年(1528年),皇后陈氏去世,世宗命辅臣
张璁及兵部员外郎
骆用卿等人为陈皇后选择陵地。同时,明世宗也开始为自己选择陵地。 骆用卿在明嘉靖年间以通晓风水术闻名,他来到天寿山后,外观山形,内察地脉,为明世宗选择了橡子岭和十八道岭两处吉壤。随后,明世宗就带领从臣和钦天监官员到骆用卿为他选定的两处吉壤察看。看后,觉得十八道岭风水最佳,决定在那里建陵,并下诏将十八道岭更名为“阳翠岭”。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明永陵始建,武定侯
郭勋、辅臣
李时奉命总理山陵营建事宜。在营建过程中,明世宗打算按照
长陵的规制进行营建,故对大臣们说:“陵寝之制,量仿长陵之规,必重加抑杀,绒衣瓦棺,朕所常念之”,大臣们对明世宗的话心领神会,呈送给明世宗御览的陵寝设计图只比长陵规模略小,所以得到明世宗同意。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至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间,明永陵建成。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年五月十三日,皇后方氏入葬。
明
隆庆元年(1567年)三月十七日,明世宗朱厚熜入葬,皇后陈氏、杜氏迁葬。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至清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政府修葺十三陵时,永陵也得到了修整。当时永陵的裬恩门和裬恩殿虽然“头停椽望尽属破坏,柁、檩、枋、垫亦有糟朽”,但由于初建时用材宏壮、施工精细,其大木构架尚无大损。负责修陵的大臣
金简(工部尚书)、
曹文埴(户部侍郎)等人本应建议按原制修缮,可是,鉴于十三陵修缮范围较大,至乾隆年间楠木已经“采伐殆尽”,若“仍照旧式修整,则长陵、永陵两处购求大木更难办理”的情况,经过商议,提出了这样一个拆大改小的建议:“拟将永陵享殿等处拆卸,一切柱木大件先尽长陵均匀配用。其永陵宫门、享殿,再将拆下两庑各座木料配搭,按照各陵规制建造享殿五间、宫门三间。”此次修复中,永陵的裬恩门、裬恩殿全部被缩小规制建造,裬恩殿由面阔七间(通阔50.65米)、进深五间(通深27.72米)。缩为面阔五间(通阔25.91米)、进深三间(通深14.4米),殿顶由重檐式改建为单檐歇山式;裬恩门,由面阔五间(通阔26.26米)、进深二间(通深11.26米),缩为面阔三间(通阔12.3米)、进深三间(通深8.7米),单檐歇山顶的形制未变。
民国年间,清乾隆时期改建的裬恩殿、裬恩门相继塌毁。当下台基上还完整地保留着改建后门、殿的柱础石。明代门、殿的柱础石保留不多,但可以看出其体量明显大于改建后的柱础石。其中,裬恩殿现存明代重檐金柱柱础石鼓镜部分直径达1.2米,比长陵的仅少2厘米。
建筑格局
格局
明永陵建筑基本仿
长陵,平面亦呈前方后圆形状。前方院共有三进,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券门三洞(现保存完好)。第二进院落前墙间设祾恩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设门三道,门左右各设随墙式角门(现仅存遗址)。院内左右两侧建配殿各九间、神帛炉两座(现已无存)。第三进院落前墙间建祾恩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五间(现仅存遗址)。院内建两柱牌楼门及石供案。前方院之后是方城明楼、宝城和墓冢。
特点
明永陵规模宏大,越制营建。在古代,陵园规模的大小,取决于陵园殿庑、明楼及宝城规制。按照礼制要求,后世的帝王陵墓不应在陵寝规制方面超越其前代帝王的陵寝。但明永陵的陵寝建筑,如宝城、殿庑等却在规模上超过了其前代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
泰陵、
康陵六陵制度,仅比
成祖的长陵略小一点。
首先明永陵的方院和宝城之外,有一道前七陵都没有的外罗城。其制“壮大,甃石之缜密精工,长陵规画之心思不及也”。外罗城之内,左列神厨,右列神库各五间,还仿照深宫
永巷之制,建有东西长街。其二是祾恩殿的位置改变了过去各陵独处一院的方式,而是设计在第二和第三进院落之间红墙之间。其三是城台之下是个实体,不设陵寝门洞,在城台的左右两侧各设转向礓礤,并且各设有白石门楼一座。其四是楼内的圣号碑造型独特。其前七陵圣号碑的碑趺均为须弥座式,自上而下由上枋、皮线条、上枭、皮线条、束腰、皮线条、下枭、皮线条、下枋、圭角以及土衬石等部分组成,而永陵圣号碑的碑趺则是自上而下由上小下大九级平台组成。其中,上面八级台分别雕有图案,从上面开始,第一、三、五、七四级台较矮,各雕宝珠和花卉。第二、四、六、八四级台略高,自上而下雕刻的图案分别是云龙(二龙戏珠、回首龙等)、祥云、江牙(山)、海水。第九级台为素面,没有任何雕饰。另外,祾恩殿、祾恩门御路石雕的左升龙、右降凤的“龙凤戏珠”图案也都是其前各陵没有的。
前七陵的明楼在
明朝时均为砖木结构(清朝乾隆时修缮改为条石发券结构),而永陵的明楼全为砖石结构,无片木寸板。即使是斗拱、霸王拳、匾额等造型比较复杂,通常都是用木料制作的构件,也是采用石雕。构件的外表则仿木结构油饰彩画,所以,不仅美观壮丽,而且坚固异常,以致当下楼体仍是明代的原构,且完好无损。
文物遗存
神道区域
明永陵神道从
长陵神道七空桥北向东北分出,长约1.5千米。途中建单空石桥一座,保存基本完好,宽12.5米,长21.5米,为砖券洞、石桥面。神功圣德碑,螭首龟趺,无字,碑趺下土衬石的上部除雕海水漩流外,四角分别雕鱼、鳖、虾、蟹水生四族。清乾隆年间修缮时,碑亭四壁也被拆除,改建为宇墙式。现存碑亭台基、石碑。台基边长10.85米,高0.65米,四面各设垂带式踏垛。亭前建并列单空石桥三座,制如前神道石桥,除右桥稍损外,桥身均大体完好。其中,中桥宽12.5米,长21.5米;侧桥宽5.5米,长10米。神道石桥至外罗城门遗址间,存有神道路面,中部石条部分保存较好,两侧砖墁部分已不完整。
第一进院落
明永陵陵宫朝向南偏西53°,布局仿长陵而外多一道外罗城。外罗城城墙存遗址,遗址平面呈前方后圆形,面宽339米,进深最大尺度660米。城门内左右神厨、神库已不存。陵宫墙经1955年修缮,保存完好,墙帽部分由琉璃瓦顶改为砖砌蓑衣顶。第一进院落前墙间为陵门,台基面宽26.2米,进深5.55米,高0.95米。陵门形制仿长陵陵门,但角科斗拱、额枋外端、平板枋外端及霸王拳等构件则采用石雕。陵门两侧原各设随墙式掖门,现已封堵,砌为红墙。
第二进院落
第二进院落前墙间建祾恩门。祾恩门存台基,须弥座形制,明代旧制,四角石雕螭首保存完好。四面小螭首多残坏,栏板望柱不存。台基前后设踏垛式台阶三道,中路御路石雕,长6.4米,宽1.8米。其石质洁白,饰海水江芽、宝山、龙凤和云纹。祾恩门原制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台基两侧仍存有明代遗留的两山柱础石,台基中部有乾隆年间缩建的小台基,其上存柱础石14块,门砧石6块,均完好无损,柱础分布显示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祾恩门左右院墙及随墙角门,现只存遗址。院内左右配殿各九间,现各存部分土衬石。神帛炉已不存。
第三进院落
第三进院落前墙间建祾恩殿。祾恩殿存台基及月台。月台前设三出踏跺式台阶,左右翼也各出踏跺式台阶。中路御路石雕同祾恩门,大小螭首、栏板望柱保存情况亦同祾恩门。祾恩殿原制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台基之上,存明代古镜式柱础石4块,均为古镜形制。台基中部有乾隆年间缩建的小台基,其上有排列整齐、完好无损的24块柱础石,柱础分布显示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后设踏跺式台阶一道,御路石雕纹饰同前。祾恩殿左右院墙及随墙角门,也只存遗址。
院内设置有二柱牌楼门(棂星门)和石供案(石五供)、石供器状况同长陵,但石供器遗失一花瓶。现存花瓶无“回”纹,瓶腹两侧各雕兽头及衔环,形制与前几陵稍有不同。
宝城、城台为明朝旧制,保存完好,城砖垒砌,垛墙均为花斑石组装,宇墙砖砌。城台石刻须弥座,下设由条石墁成的月台。城台左右设登城石礓礤,均保存完整,但城台左右门楼及石门不存,门楼遗址处仅有门砧石和石门限。明楼也为明朝旧物,楼壁、券顶、台基、台阶均保存完好,其檐椽、飞子、望板、檩、枋、斗拱、额枋、榜额等均为石雕,也完好无损,且有彩画遗存。楼上匾额书“永陵”。楼内圣号碑完整保存,碑首、碑身形制同前诸陵,碑正面刻楷书“世宗肃皇帝之陵”。碑跌为上小下大的五级方台,上四级从上至下分别雕饰双龙戏珠、云、宝山、海浪纹。宝城之内,封土极满,中部有上小下大圆柱形的“宝项”。
附属建筑
明永陵陵宫外附属建筑宰牲亭、神厨、神库、祠祭署、朝房等无存,位置无考。神官监存监门、照壁及部分外围监墙,监墙现为永陵村外墙。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明世宗嘉靖皇帝名
朱厚熜,明
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初十日生于藩国安陆(今湖北钟祥)。其父兴献王
朱祐杬为
明宪宗成化皇帝第四子,母妃蒋氏。因正德皇帝无子,遗诏遵“兄终弟及”的祖训,由首辅杨廷和与
张太后选定正德皇帝的堂弟朱厚熜入承大统。朱厚熜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即皇帝位,以次年为嘉靖元年。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朱厚熜卒于北京乾清宫,终年60岁。谥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庙号世宗。葬北京昌平永陵。
学术研究
从明永陵的风水格局看,明永陵背后的阳翠岭自身发出的蝉翼砂山虽然都比较短,不能对穴形成抱合的拱卫之势,但其左有馒头山、蟒山、汗包山、蒋山等山脉为青龙,右有长陵后山、祥子岭、大峪山、苏山、袄儿峪等山脉为白虎,前有虎山为朱雀(朝山),则形成了“势如仰掌,穴在中央”的完密的堂局。永陵的朝山是大红门西侧的虎山(西侧一峰,但稍偏)。其龙砂是蟒山及汗包山等山脉,虎砂是天寿山西峰及祥子岭、大峪山等山脉。对永陵的风水,《
帝陵图说》曾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天寿蕞尔之山,而犹有佳城若阳翠岭者,非地灵之效顺,世宗之睿鉴,其何以得之!”
文物价值
明永陵是
明朝晚期的帝陵之一,也是明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帝陵之一。虽然永陵陵寝规制仿自
长陵,但又有所变化。例如永陵比以前的明帝陵多了一道外罗城,且永陵的宝城、方城均以大块的花斑石砌垛口,十分坚固,这也是此前的明帝陵无法比拟的。因此明永陵对于明代晚期陵制以及明清皇家陵寝规制的变迁具有相应的研究价值。
文物保护
1955年,新中国对明永陵陵宫进行修缮。
1961年,包含明永陵在内的明十三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对明永陵进行了封闭式保护。
当下,明十三陵管理中心会定期对包括明永陵在内的明十三陵未开放陵寝,进行古建筑日常保养维护。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明永陵,位于北京市
昌平区天寿山十八道岭(阳翠岭)南麓。
开放时间
2024年12月,明永陵可通过官方渠道预约讲解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