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增军装局
永增政府工作部门
永增军装局是河北深县人封永修所创,地处北京前门外打磨厂路北。永增军装局曾是北京兴盛一时的大企业,专应成批的军装大买卖,在北京城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简介
位于前门外打磨厂(今西打磨厂街)路北的永增军装局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曾是北京兴盛一时的大企业,永增军装局在北京、天津、沈阳、西安、上海等城市有机器厂、链带厂、徽章厂、木材厂、轧钢厂、银号、钱庄、绸缎庄、皮货洋货店等四十多个联号,职工七八百人。
从小帽店起家
永增军装局的创业者是河北省深县人封永修。他十五六岁来北京,在崇文门外一个制帽作坊里学徒。出徒后,就自己生产、串店推销各式棉■(左衤,右夹)帽子。由于封永修做的帽子工精价廉,所以,帽子供不应求,生意十分兴隆。后来,封永修与一个叫高增源的合资在前门外开了个帽铺,取名“永增合帽铺”。“永”字代表“封永修”,“增”字代表“高增源”。开业后,不久就赶上了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事变”,店铺被火烧光。封永修和高增源无奈只可各回各的家乡。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德、法、俄、日、意、奥、比、荷、西班牙等十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后,八国联军撤走,北京恢复了平静。封永修又回到北京,他通过向朋友、乡亲和交买卖者各方面告借,筹集到一笔资金,在前门外打磨厂西段路北重操旧业,开办了一个小帽店,将原“永增合”改为“永增”。
封永修善于经营,产品讲究质量,极重视“永增”牌匾字号。因之,永增帽店在社会上赢得较高的声誉,买卖做得很红火。
改业军装生意
清代光绪末年,清政府新军练兵处换上一个叫王士珍的官员,这个人与封永修是老相识。封永修通过王士珍的关系,承应了一小批军装,交活后结算获利很丰。从而封永修于1908年将永增帽店改为永增军装局,门市不零售,专应成批的大买卖。
由于永增军装局开办的最早,当时在北京是独此一家,又由于封永修善于社会交际,他在北洋军各派系中都有熟人。因此,永增军装局做了不少大宗军装订货,买卖发展很快,“永增军装局”在北京有很高的知名度。特别在军警界,无人不知北京有个永增军装局。
永增的鼎盛时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这二十多年是永增军装局发展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北京设有百十多工人干活的军衣厂和生产军刀、军剑和军用装备的铁工厂和皮件厂以及老羊皮厂、制革厂、染厂、绣花厂、银器厂、绦带厂、中衣厂、轧钢厂、料器厂等凡军队所需的士兵军装、军帽、军鞋,军官服、战刀、指挥刀、佩剑、战马鞍,行军帐篷、行军床、水壶、水桶、饭盒等一切永增都能生产,满足供应。永增为了承揽外地驻军的买卖,在天津、西安、沈阳、太原、青岛、上海等地都设有办事处及工厂、店铺。封永修除开办军装局外,还开办了多茂钱庄、永增合银号、永增绸缎洋货店、益茂绸缎店、永裕粮店、永寿棺材铺等,共四十多个买卖。封永修本人与军政界的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等要人都有私人来往。在民国时期,封永修是工商界的头面人物,地位极显赫。
但是,也是在民国时期,军装业出现了数十家中小军装局,打破了永增军装局独此一家的局面。1912年以后,在北京相继有人开设了永昌隆军衣庄、华昌军装局、位诚军衣庄等二十多家,另外天津也有人开办起专应军队装备的企业“军装局”十几家。这些同业的出现自然夺走了永增军装局的不少的买卖,但是,由于封永修善于用人,会经营管理,在与同行业竞争中始终是个优胜者,是军装行业的首户。
军队用军装被服有季节性,秋季订购冬装,冬季订购夏装。所以,军装局没活时机器不动,但是,应下的活就是急要的,限定日期交活。因之,军装局用人多,没活时工人不干活也挣工钱,军装局就得赔钱。用人少,但是一旦应下几千、几万套军装就忙不过来。永增军装局的办法是,店铺和工厂的管理人员都是固定的长期工。一少部份技术工人是长期工。大部份工人有活来,没活走的临时工。临时工都是计件工,不管做什么活都是做一件给一件钱。永增军装局的临时工可分三种,一是不带机器和工具;二是带缝纫机和工具,这种临时工除挣做活工钱外,另按月发给机器钱;三是不到厂子做活,而是将原料拿回家做,做好交活,这种也另外发机器钱。
由于永增军装局用固定的长期职工管理,带动大多数临时工干活的制度,节省了开支,少添设备,而且还能保质按时完活不误工期。
永增军装局衰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伪统治北平。日本军队的军装被服都统一由日本驻华北军事机关发放。永增军装局和北平其他军衣庄只能承应伪军、邮政、铁路等军装和制服,或承做一些门市零活。永增军装局买卖萧条,封永修死后,其子封心传接手管理,永增军装局的生意更加不景气。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永增改营制造劳动防护用品。1956年参加公私合营,1958年并点,“永增”牌匾摘掉,永增军装局的历史告一段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14 20:19
目录
概述
简介
从小帽店起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