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雪线
积雪覆盖的边界
永久雪线为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概念
雪线
是一种气候标志线,为终年积雪区域的界线。又称零平衡线,指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线。雪线以上为多年积雪区,雪线以下则为季节积雪区。其高度受所在纬度、气温、降雪量和地形的影响而不同。
永久雪线与季节雪线
由于山区积雪的非连续分布以及积雪覆盖区边界的破碎,难找到一条明确的线来代表雪线;在遥感提取雪线时,雪线也被定义为一个积血面积比例约为50%的狭窄带状区。因而,雪线也常有永久雪线和季节雪线的说法。在中纬度地区,季节变化能引起雪线位置的升降:冬季气温降低,雪线下降;夏季气温升高,雪线上升,这种临时界线叫做季节雪线。永久雪线为常年积雪的下界,等同于融雪季末期(夏季末)的积雪覆盖的边界线。
特征
雪线以上,气温较低,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在雪线以下,气温较高,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多年冰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达到动态平衡。
影响因素
雪线的高度, 各地不一, 它受当地纬度、气温、地形坡度、坡向以及降雪量的影响。
纬度因素
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在中国西部,从青藏高原昆仑山往北到天山阿尔泰山,雪线高度由6000米依次下降到5500米、3900~4100米和2600~2900米。再往北到北极地区,雪线降至海平面。
气温与降水降雪量因素
1.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时雪线也高。由于地表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例如,雪线高度在热带非洲为4500~5200米,到阿尔卑斯山降至2400~3200米,北极圈内只有200米以下。
2.在气温相同的条件下,雪线高度取决于年降雪量的多少。在青藏高原,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为500~800毫米,雪线高5500~6000米;阿尔卑斯山脉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达2000毫米,雪线高度仅2700米左右。祁连山东段的年降水量大于西段,雪线由东(4600~4700米)向西(5000米)升高。
3.降水量与雪线高度关系密切: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因为,在降雪量很少的条件下,要达到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平衡,必须有较低的年平均温度(即雪线位置必然较高),以使消融量和蒸发量减到很少;而降雪量很大的情况下,必须有较高的年平均温度(即雪线必然较低)方能融化大量的积雪,以保持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平衡。例如,我国的天山~祁连山一线,水汽来源主要受西风带控制,所以由天山西段向东,降水量递减,雪线升高,到天山东段雪线达5000米以上,再向东到祁连山东段,由于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增多,雪线反而降低。
地貌因素
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
地貌通过影响气温和降水而间接影响雪线高度。在同一山地,南坡的雪线通常比北坡高。但在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气温和年降水量相差极大,致使南坡雪线(4500米)比北坡雪线(5900~6000米)低1400~1500米。
从山势上看,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在海拔高度相同的山坡两侧,向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融化较快,雪线位置较高;背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温偏低,雪线位置也较低。对于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线偏高,而北坡和东坡的雪线位置较低。例如,中国天山南坡雪线高度为3900~4200米,而北坡雪线高度为3500~3900米。
实例分析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降水量丰富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干燥少雨的北坡雪线高度要低。其南坡面向印度洋,夏季西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年降水量在2000~3000毫米以上,在同等气温(低于0°C)情况下,南坡空气易达到过饱和,形成降雪,形成海洋性冰川,雪线高度在4500米左右;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受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年降水量一般只有600~800毫米,空气要达到过饱和,必须海拔升高,气温继续降低,才可能形成降雪,形成大陆性冰川,雪线大多在6000米左右,个别地区达6200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3:13
目录
概述
概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