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
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文章讲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身
邯郸新华广播电台的诞生经过。
电台前身
在
解放战争时期,邯郸是
晋冀鲁豫边区的政治、文化、行政中心。为了冲破国民党反动派对新闻报刊宣传的封锁,向国内外宣传我党反对内战、和平建国的主张,
邯郸新华广播电台便应运而生了。在创办的二年半时间里,它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舞全国军民的革命斗志,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军把从敌军缴获了两部导航机进行技术改装,变成了输出功率250瓦的广播发射机。正当邯郸电台准备播音时,蒋介石派兵向邯郸进攻,企图打通平汉路。为了安全掩护电台的装备和设施,邯郸新华广播电台从峰峰矿区撤离到了涉县境内。经过反复勘察后研究决定,邯郸电台的新址就设在涉县东北22.5公里处的沙河村。这里地形隐蔽,位于三条山谷的交叉点上,周围是高大的土山,村南上场山是附近最高的地方,有利于架设发射天线。村上五十多户人家,距离相邻村庄最近的地方有几里路,也比较适合保密工作,是建立电台比较理想的地方。
邯郸电台搬到沙河村一个地主的庭院后,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常振玉任台长、王士光负责技术领导。在房后有五孔的旧窑洞,西边一孔是播音室,东边一孔是机器房。另一孔是
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室。
为了解决广播的电力问题,用两部烧木炭汽车头发电。为了保障有足够的木炭,就组织民工进山烧木炭。
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建立起来。
正式开播
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的号召:民主建国军司令高树勋将军的反内战通电等节目。从此,真理的声音,从太行山发出的红色电波,传播在中国的万里长空。
邯郸台建立以后,只接受
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的领导,常振玉同志担任台长。当时整个电台仅有十几位同志。起初,电台每日两次播音。由于没有录音设备,全部稿件都是靠播音员直接广播的。
1946年冬,蒋介石军队侵略张家口之后,晋察冀新华广播电台因迁移安装而停播。因此各界群众纷纷秘密来信,希望邯郸电台能扩大电力,增加播音时间。为此,邯郸电台于1946年10月15日停播,12月15日恢复播音。取消了长波,改为49.2米,6096千周,发射功率为500瓦,除了每日中午12点到13点半和18点到20点转播延安电台节目外,还在17点到18点和20点到21点播送重要新闻、社论等。邯郸台的广播,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
1947年,3月中旬,国民党进攻延安,原设在延安的新华广播电台,及时迁到瓦窑堡播音,更名为
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指示,
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扩大电力,迅速筹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为了使延安党中央的声音不断,邯郸台立即在技术上、人员上等方面筹备接替陕北台,同时担负两个台的广播任务。
3月30日,陕北台在邯郸台正式开始播音。当时,离沙河村2.5公里外的西戍村是新华通讯社临时总社驻址。从4月1日起,陕北台和邯郸台的新闻报道原稿都由临时总社供给。6月中旬,陕北台的同志大部分到达新华通讯社的临时驻地。从此,从同一个台址播送出两个电台的声音,两个电台并肩战斗在太行山上。
7月初,廖承志率领的新华通讯社大队人马到达西戍村,新华社临时总社改为正式总社,廖承志任社长。新华社全面加强了对两个电台的组织、业务领导。在两个电台并肩战斗中,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刘邓大军在南下出征之前,刘伯承、邓小平等曾专程到电台驻地视察。不久,华东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首长陈毅、腾代远也到电台视察。
进驻石家庄
1948年5月,晋察冀边区在河北平山县建立了广播电台。5月23日,新华通讯社连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一起转移北上,陕北台在邯郸结束播音。6月,邯郸台编辑部搬回沙河村,继续坚持邯郸台播音。1949年元旦,
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正式结束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