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蛇(学名:Homalopsidae)是有鳞目、水蛇科蛇类的统称。约59种。体型从小型(0.20-0.38米)到大型(1.4米)不等。水蛇与其他游蛇类的区别在于其具有瓣状、新月形、背位的鼻孔;小而背向的眼睛(眼径小于从眼眶底部到口部的垂直距离)。它们具有后槽牙和发达的毒腺(Duvernoy腺),这有助于它们捕食。
动物学史
化石:通过化石校准估计水蛇的出现时间约为4100万年前。分析显示,水蛇与闪鳞蛇科、眼镜蛇科是姐妹群。
分类:该科以前被认为是游蛇科(Colubridae)的一个亚科。后来,大多数研究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科,即水蛇科(Homalopsidae)。
形态特征
体型从小型(0.20-0.38米)到大型(1.4米)不等。水蛇与其他游蛇类的区别在于其具有瓣状、新月形、背位的鼻孔;小而背向的眼睛(眼径小于从眼眶底部到口部的垂直距离)。它们具有后槽牙和发达的毒腺(Duvernoy腺),这有助于它们捕食。两个单型属因其独特的形态而引人注目:钓鱼蛇属(Erpeton)具有一对从鼻端突出的短而肉质的附肢,而稜腹蛇属(Bitia)则拥有异常巨大的腭齿。
栖息环境
水蛇是水生蛇类,生活在各种浅水环境中,包括淡水、咸淡水和海洋区域。
分布范围
水蛇分布于澳大利亚、孟加拉国、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东帝汶、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台湾、泰国、越南。
生活习性
水蛇主要以鱼类、青蛙和蝌蚪为食,但有些种类也捕食甲壳类动物。其中一种白斑食蟹蛇专门以蟹类为食。食蟹蛇属(Fordonia)和Gerarda属是已知唯一会将猎物捣碎后再食用的蛇类,它们会将软壳蟹扔进螺旋中捣碎后再吞食。波加丹蛇属(Cerberus)的物种被观察到在退潮时通过侧向摆动来穿越滑溜的沼泽。
生长繁殖
所有种类均为胎生。中国沼蛇雌蛇一年一次性产卵,9月初,于分娩后,其卵径仅约0.2毫米,一个卵的重量约0.02克。从10月开始,逐步增大,堆积卵黄。于冬眠前,卵径为14-16毫米,一个卵的重量为0.7-0.9g,于出垫后,卵黄迅速堆积,重量增加:约于5月下旬或6月初(有少数可迟至6月下旬)排卵,此时为成熟卵。卵径18-21毫米,卵重1.6-1.8克。中国水蛇为卵胎生,一般于5月末6月初(少数于6月下旬)怀孕。在这一期间,输卵管见有蛇胚,妊娠期为78-84天。根据解剖实验和室内饲养观察,同群的水蛇生活条件相近,其胚胎发育阶段非常相似,产仔期相差不超过12-36小时,一般于8月中下旬产仔蛇。但若受气温影响,则可延迟至9月中下旬(个别可延至10月)分娩。每胎产仔蛇数为6-21条。
下级分类
保护现状
48种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其中,濒危(EN)1种,易危(VU)2种,近危(NT)1种,无危(LC)21种,数据缺乏(DD)23种。
主要价值
水蛇可入药,味甘、咸,性寒。有滋阴清热,凉血止痢的功效,用于治疗消渴,烦热,口干,毒痢。在中国水蛇是一种南北方常见的小型蛇类,其野生分布状况十分广泛。水蛇肉以其肉质雪白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价格低廉而著称,连食蛇挑剔的两广及港澳食客也将其视为滋补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