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湾村,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招商街道中西部,距街道办事处约2千米。相邻自然村有赤湾村。始建于清末,当时,南头南园村吴姓,香港新界刘姓、蔡姓,布吉大芬村邬姓等近10户人家迁此建村,取名为鸡栖村,后由南头方言演变成鸡西村。随后有来自广东罗定郑姓,新安石岩罗姓、谢姓等人家迁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因地理位置背靠大南山,面临珠江口,村前海边呈“凹”字形,故改名为水湾头村,后简化为水湾村。根据历史资料记载,香港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成立之前,从蛇口东角头至咀头山(现微波山)的海域一直都称作水湾头湾,蛇口工业区成立后才改名为蛇口湾。该村处在大南山南面面向珠江口的山丘地区,大南山海拔330米。
建制沿革
现村于2015年在原地域内更新重建,称为“水湾1979”小区。
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莲城、十约、南屏联乡;1958年,属超英公社;1970年,属蛇口公社;1979年,属深圳市(招商局蛇口工业区);1983年,属南头区;1984年,属蛇口区;1990年,属南山区:1991年,属南山区水湾街道;1993年,属招商街道;2001年,属招商街道水湾社区。
民系方言
世居村民为汉族,分属
广府民系、
客家民系,使用
粤方言、
客家方言。
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主要为罗、邓、刘姓。第一大姓为罗姓,第二大姓为邓姓,均于1952年由内伶仃岛迁至此地。第三大姓为刘姓,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香港迁至此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576人,其中男性278人,女性298人;80岁以上13人,最年长者94岁(男):实际在村人口576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140人。
历史文化
该村有《居民联谊活动内容及守则》,于2008年8月制定。
村民参加附近村同姓宗族的祭祖活动。
该村保留有南山区域的民间习俗,一家有喜庆、全村人帮忙,在家门口砌起大炉灶,用柴火烹调鱼、虾、蚝、鸡、鹅、鸭以及自家种的蔬菜,自磨豆腐,再放冬菇、木耳等做成大盆菜。大家坐在一起共享大盆菜,一派欢乐气氛。
经济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兼捕鱼、养蚝,种植荔枝、桃子等水果。村民利用水湾头湾的独特天然海湾,投放石头、水泥柱养蚝。渔民在海岸边架起近10个打渔的槽棚(可重复使用的木结构棚屋),鱼过网起,每个槽棚日产近百斤海鱼。还因地制宜种植荔枝、龙眼、甜桃等水果,村后有着连片的荔枝园,100年树龄的荔枝树不下300棵。靠山面海的地理环境使水湾村盛产海鲜、水果。但因缺少淡水资源,粮食产量一直不高。1979年,水湾头生产队44.6公顷土地用于建设蛇口工业区。1981年9月,水湾头生产队剩余的11.7公顷土地亦用于建设工业区。
随后,符合条件的青壮年村民99人被招收为工业区工人。1980年,该村利用120万元征地补偿款,在水湾头旧村旁近50亩的桃园地里建设水湾新村。不久,成立水湾企业公司,确立以工业、商贸物业开发管理及投资业为重点发展产业。兴办电子厂、五金交电商场、汽车货运公司、酒楼发廊等,拥有店铺60个,面积4000多平方米。现村集体经济以厂房出租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村集体经济分红、商业经营等。荔园路口有树龄130多年的大榕树1棵。
交通运输
南海大道、荔园路、太子路经过该村,
深圳地铁2号线在该村设水湾站。
社会事业
20世纪80年代初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同期通自来水、通电、通电话,90年代后期通互联网。育才第一小学,设6个年级,52个班,2015年末在校学生2473人,教职工146人;育才第一幼儿园,2015年在园幼儿380人,教职工50人。有蛇口体育中心、太子广场、蛇口文化广场、锦园公园、招商文化站、老干部活动中心、青年活动中心及蛇口图书馆育才分馆(藏书1.27万册)等。
地方特产
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糯米饼、糖环、煎堆、盆菜等。特色农产品有生蚝、荔枝。
地方事件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村民张持有、吴发、吴伟全等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地方规划
2007年,经南山区委、区政府安排,将位于南山区太子路以北、荔园路东南的水湾村旧村改造项目与地铁2号线水湾站建设捆绑进行,不仅解决了地铁2号线水湾站的建设问题,还改善了水湾村村民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