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小黄姜,贵州省水城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水城小黄姜属贵州三大姜之一,是生姜的一种,可食用也可药用,尤其以发耳小黄姜品质上佳、姜油和姜辣素含量是其它产姜地区的3至5倍,为出口免检商品。水城区小黄姜可生产姜茶、姜纤维、姜淀粉、姜辣素等多种产品,即可可作为药材销售,又可直接作为干姜食用,附加值非常高,综合利用率可达到100%。
水城小黄姜姜块表皮呈淡黄色,姜块个体较小,鲜姜带清香味,切开后辣味浓郁、纤维细小、姜油丰富(姜油含量高达2.6—2.8%)、味道鲜美,具有良好的市场知名度。
产地环境
六盘水市地处乌蒙山脉的南端,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在1400—1900米之间,海拔差异大,地型地貌复杂,具有纬度低海拔高,山高坡陡,沟深谷狭的特点,全市年均气温13—14℃,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小生态环境,适宜不同动、植物生长,孕育了丰富多样的药用植物资源。
水城区位于阶梯状大斜坡地段,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海拔最高点2500米,最低处海拔800米;年日照约为1500小时左右,平均气温在14℃左右,海拔1300米以下一带无霜期一年可达300天,年降水量在1300毫米左右。产区地带以黄棕壤和黄壤为主,多含砂石岩,十壤肥沃疏松,富含硒、氮、磷、钾等有机质、pH值在5—7之间,产区气候和生态环境复杂多变,立体农业气候特征明显,非常适宜当地小黄姜生长。
历史渊源
水城区自古就有种植小黄姜的历史,据《水城厅志·食货》,早在清乾隆年间,地方志书就记载了水城盛产小黄姜。可见水城小黄姜的存在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水城区自古就种植生产生姜,主要产地分布在水城区的发耳镇、新街乡、都格镇、鸡场乡、杨梅乡、营盘镇、龙场乡等乡镇。当地出产的生姜,姜表皮光滑呈淡黄色,姜块个头相较于其它地区的生姜较小,是水城小黄姜独有的特征。并逐渐成为市场上区分于其它区域生姜的感官品质。
20世纪80年代,水城小黄姜大量出口韩国和日本,并且多次在国内外展销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是水城区重要地方特色产业之一,是中国除四川小产区外精油含量最高的区域。
生产情况
2006年,水城区生姜种植面积达5.23万亩。
2017年,水城区小黄姜完成种植面积4万亩。亩产量在2500斤左右,通过科技化种植,亩产量能提高到3000斤以上。
产品荣誉
2015年04月0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水城小黄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水城小黄姜产地范围为贵州省水城区发耳镇、新街乡、都格镇、鸡场镇、杨梅乡、营盘乡、龙场乡共7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当地传统小黄姜品种。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800至1500米,土壤类型为黄壤、黄棕壤或棕壤,有机质含量≥1.0%,土壤pH值5.0至7.0。
三、栽培管理
1.轮作:旱田3年以上轮作或水旱轮作。
2.种姜:选择种姜50克至100克,有1至2个壮芽的姜块。
3.播种:3月份播种,种植密度为每公顷≤9万株,将姜种的芽一律向上,播种深度4至5厘米。
4.施肥:每公顷施入腐熟有机肥≥1.5万千克。
5.培土:栽培过程中培土厚度≥10厘米。
6.采收:11月中下旬收获。
7.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姜块表皮淡黄,辣味浓香。
2.理化指标:6—姜辣素≥0.10%。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水城小黄姜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贵州省水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水城小黄姜的检测机构由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