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村
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辖村
水口村,隶属于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位于大朗镇东北部,东靠沙步村杨涌村,南连莞樟公路和蔡边村,西近墟镇与大井头村,北接常平镇袁山贝村,面积3.4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4月,水口村户籍人口3374人。
历史沿革
明代时期,水口村属东莞县文顺乡第三都。
清末时期,属缺口司。
民国期间,属第三、四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东莞县第四区,大朗人民公社水口生产大队,大朗区水口乡,东莞市大朗镇水口管理区,大朗镇水口行政村。
行政区划
水口村为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辖行政村,行政区划代码为441900113209。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水口村位于大朗镇东北部,东靠沙步村杨涌村,南连莞樟公路和蔡边村,西近墟镇与大井头村,北接常平镇袁山贝村,面积3.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水口村坐落于丘陵地带,境内有麦岭公、牛古岭、犁头嘴山,海拔约108米。
水文
水口村前有弯曲窄小的“涌”流入蚬壳海。
人口
水口村世居村民主要姓氏为张姓。2015年末,水口村户籍人口3098人,其中男1561人,女1537人;80岁以上80人,最年长者100岁(女)。外来暂住人口8000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同胞45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45人。
截至2022年4月,水口村户籍人口3374人,总户数1132户,外来暂住人口约8000人。
经济
水口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有水稻、花生、黄豆,当地盛产荔枝、甜橙柑等。20世纪80年代,该村开始发展工商业,主要从事毛织、五金、电子等。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农业逐渐衰退。2015年,水口村有“三来一补”工业企业1家,独资企业20家,民营企业80家。村组两级经营总收入3555万元,总支出1936万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有工资性收入、商业经营、房屋出租、村集体经济分红等。
2021年,水口村累计经营总收入4776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5年末,水口村内有水口小学1所,幼儿园2所。
文体事业
2015年末,水口村有篮球场1个,广场1个,公园2座,图书室1间(2015年藏书1万多册)。
基础设施
1984年,水口村通自来水,1989年通电话,1995年通电,2000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2000年末通互联网。
交通运输
水口村有省道S357经过。
历史文化
水口村始建于宋末元初,因村落地势较高,附近低洼埔田水汇集于村前,经小涌流入寒溪河而取名“水口”。
水口村村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东莞大朗话。
水口村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无存留。村中存积斋张公祠,建于元代,1999年重修,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分三进,为纪念宋末东莞县尹张元吉建造,建筑工艺精湛,雕梁画栋,周围墙壁描绘有诗画。代表性匾额有“积斋张公祠”“敦睦堂”,书写年代不详,存于积斋张公祠。代表性楹联“功施莞邑,派衍曲江”“后枕青山,积斋支繁龙紫岭;前凝碧水,公祠德聚钓鱼台”“德著《元书》存莞邑,忠标《宗史》镇南雄”“祠开桂子,派演曲江,接励家风千载盛;派出圆沙,枝繁水口,扬芬祖德万年芳”,书写年代不详,存于积斋张公祠。
水口村不可移动文物有张元吉墓,始建于元代,重修于明代,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人物
张元吉(1243—1304年),于宋末任东莞县尹。元初,元将张弘范带兵扬言洗劫东莞,张元吉拿出自己的全部家产,并号召乡绅大户捐助,疏通张弘范,莞民免遭浩劫。
地方特产
水口村特色农产品有荔枝、龙眼;传统食品有红团和松糕。
参考资料
2021年大朗镇统计用区划和城乡划分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水口村.东莞市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2 09:1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