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资源,能被农业生产直接利用的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总称。大气降水是地面水分资源的主要收入项,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土壤水,间接影响地下水,在水分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大气降水量不能表达水分收入状况,更不能反映大气-土壤-植物系统中蒸散、地表径流挤水分的支出,科学地评价一地的水分资源,不但要看它收入多少,还要看它支出多少。水分收入指大气降水,从区外流入的求和从地下抽出的水水分支出指从江河流失的水、渗入地下的水以及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散失的水,只有对水分平衡方程各项进行分忻,才能定量地掲示一个地区水分资源的规律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简介
水分资源,能被农业生产直接利用的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总称。大气降水是地面水分资源的主要收入项,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土壤水,间接影响地下水,在水分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大气降水量不能表达水分收入状况,更不能反映大气-土壤-植物系统中蒸散、地表径流挤水分的支出,科学地评价一地的水分资源,不但要看它收入多少,还要看它支出多少。水分收入指大气降水,从区外流入的求和从地下抽出的水水分支出指从江河流失的水、渗入地下的水以及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散失的水,只有对水分平衡方程各项进行分忻,才能定量地掲示一个地区水分资源的规律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降水量的分布
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全国平均年降水量约629mm,但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基本上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台湾、海南岛山地、广东中部以及北部湾的西北,年降水量达2000mm以上,台湾中部山区年降水量达4000mm以上,火烧寮年降水量高达6558mm。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福建、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江西、湖南山地、广西南部、云南南部的年降水量均超过1600mm。长江流域的年降水量为1000~1500mm秦岭、淮河流域为800mm左右。华北平原约500mm,西北内陆少于250mm,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年降水量均在25mm以下,托克逊是中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平均只有5.9mm.
800mm年雨量线东起青岛,向西经淮北、秦岭、川西,止于西藏高原东南角。400mm等年雨量线大致与夏季风在盛夏季节影响的北界基本一致,东起大兴安岭,经呼和浩特、兰州,止于雅鲁藏布江河谷,把中国分成东南湿润区和西北干早区。400mm等年雨量线以北、以西地区,受地形和远离海洋的影响,除天山北坡和祁连山年降水量可达600mm以上,其他地区均不足200mm。
降水量的时间分布
中国降水状况主要决定于夏季风的进退,故降水集中在夏季。秦岭淮河以北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秦岭淮河以南约占40%。东北、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8%~73%,为夏雨集中区;长江中下游夏雨占45%,春、秋、冬雨分别占22%、18%和15%,为夏雨相对集中区,江南丘陵春雨稍多于夏雨,冬雨和秋雨各占15%左右,属春夏雨集中区;南岭以南夏雨占43%,秋雨占39%,春、冬雨分别占11%和7%,为夏、秋雨集中区,称为华南双雨季型。台湾东北部基隆附近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冬雨区,冬雨占35%,夏、秋雨各占25%,春雨占15%,属全年有雨、冬雨相对集中区。广大西北部干旱区多属夏雨型地区。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年际变化的基本规律是沿海降水变率小,内陆变率大;西南季风区变率小,东南季风区变率大。青藏高原东部和云贵高原年降水变率最小,约10%~15%;东南沿海、海南岛和台湾变率为15%~20%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达20%~25%北方地区年降水变率为25%~30%西北干早区年降水变率为30%~50%。
评价体系-干燥度
干燥度又称干燥指数,它是当地最大可能蒸散量与降水量的比值,是描述气候干湿的指标。常用湿润度、干燥度或水热系数等表示。本书按张宝壁等提出的干燥度公式为:
式中,为日均温加10℃期间的活动积温;r为同期降水量,系数0.16是假定秦岭、淮河一线的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接近平衡(即K=1)并参照自然景观而确定。
干燥度分布与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相反,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增大。干燥度为1.00的等值线自苏北向西,沿淮河秦岭直达青海黄河源头向藏东南,此线以南为湿润地区。此线以北至干燥度为2.00的等值线之间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在干燥度为2.00的等值线西北的干旱区内有两个显著荒漠区,其干燥度在4.00以上,甚至16.00以上,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塔里木盆地向东,经河西走廊、宁夏至河套以北地区,另一个就是北疆
准噶尔盆地地区,其余大部属半干旱地区。中国东北地区的东部大部地区为干燥度1.00以下的湿润地区,西部少数地区为干燥度1.00~2.00的半湿润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