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内冰
悬浮在水中的冰
悬浮在水中,或附着在河底冰盖底面及其它水内物体上的多孔而不透明的冰体。它由水内冰晶结成海绵状、米粒状或羽毛状。在多数情况下,其中混有沙粒水草等各种杂质。
形成条件
过冷却的水,流动不大的水体和水中有结晶核。水内冰出现在尚未封冻的河流或封冻后的清沟内。在封冻的冰层下面是不会产生水内冰的,只有在流动的水体中,进行热交换,才能把形成水内冰所释放的结冰潜热带走,从而使冰晶与继续流来的过冷却水接触,使结晶作用继续发展下去。在同样的条件下,水内冰的附着量以在金属物上为最多,在混凝土板、搪瓷物上结冰量次之;在玻璃、塑料板上的结冰量却甚微或不结冰。这是因为金属是热的良导体,混凝土板等导热性能差,玻璃上不结冰是由于冰在其上的附着力小于水流曳力的缘故。由于水的表层失热快,所以,水内冰凝结量的多少是随水深而逐渐递减。
形态
水内冰有多种形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晶形态较大的,如羽毛状、树枝状、鱼鳞状;另一类是结晶形态较小,如米粒状、葡萄状、梅花状、海绵状等。结晶形态的大小与水温、流速、水深、含沙量有关,一般在水温较低、流速较小、水较浅、含沙量较少的沿岸部位,结晶形态较大,反之就较小。水内冰,一般为白色或暗白色的不透明多孔隙的冰晶凝聚体。附着在河底卵石、砂砾上的水内冰称河底冰。河底冰,一般先在石质河床上产生,沙质河床稍晚,当河底冰的体积增大到浮力超过其重力和附着力时,即上浮水面顺流而下,不能上浮的河底冰,逐渐为水流所融消,水内冰含固体夹杂物的数量,随结冰位置而变。河底冰比水流层中的冰所含夹杂物要多。水内冰一般是夜间、早晨凝结,中午以后逐渐消失。
危害
水内冰是河流封冻及形成冰塞的主要条件之一。在水电站和自来水厂进水口的拦污栅上常常被水内冰堵塞,影响电站正常运行和水厂供水。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2 19:50
目录
概述
形成条件
形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