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前门外大栅栏地区已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区,商铺林立,民房密集。但因其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
和纸糊门窗,故经常发生火灾。苦于当时尚无官办的消防机构,在一次遭受灭顶之灾的大火之后,大栅栏地区重建时,一些睿智的商贾富户便纷纷投资,自发组建起自己的消防组织--水会。水会由大户商家牵头,串联附近的中小商户共同协商成立,选出会首,制定防火公约,各商户按铺面大小分等级出资筹备经费,每月还须按等级交纳一定数目的会费。
水会的灭火工具以水车为主,此外还有水龙带、激筒、挠钩、梯子、水桶和灯笼等。起初水车并无车轮,由人抬着走,后经改进才安上铁轮。水车为长方形大木柜,外包铁皮,内设水槽,水槽两边各有几个如同压水机样子的压水装置。首都博物馆藏有一辆同善水会的水车,做工精细,系广东消防车厂与外商合作生产。车身四周安有铁环,便于用手拉车。车内可装水1立方米,由4人共同操作,反复提起压下左右杠杆,形成一定压力,将水激起,再通过车中间的出水口经水龙带射向火场,射程可达15米。车身饰有铜雕花,古朴庄重,颇具民族特色。
以前门大栅栏地区为中心的城南水会最多。如同仁堂独资兴办的普善水会就是成立最早、设备最好、实力最强的水会。其组织庞大,管理严格,水车的压水装置也多,喷出的水柱又粗又高,灭火威力很大。一次皇宫失火,请普善水会前往,很快将火扑灭。
凡商铺多而集中的地区都有水会,连40里开外的通州也有好几家水会。不过,最出名的当数城南水会。究其原因,一是城南的地理位置特殊,经常发生火灾,以至于救火救出了经验;二是有过帮助紫禁城救火的经历,受过朝廷的奖赏。
1903年,官办的消防组织在北京成立,名曰消防科,隶属于京师警察局。至此,民办的水会
自然完成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