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出版社
中国气象局主管、主办的科技类中央级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创建于1978年,是中国气象局主管、主办的科技类中央级出版社,社号为194号,在业内享有良好的声誉,曾经多次被评为良好出版社。
历史沿革
气象出版社 (Meteorological Press) 创建于1978年7月28日,曾是中国气象局直属的司局级事业单位,2011年改制为中国气象局直属企业。
气象出版社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978—1983年是气象出版的筹建与初创阶段。开始全社只有8人,挤在不到30平方米的一间房办公室里。领导和工作人员都来至气象管理和业务技术岗位,对出版业务不熟悉。而开展气象业务所需专业图书又要得很急。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开展边筹建、边学习、边出版,在1979年初恢复了1925年创办、“文革”中停办的《气象学报》和出版了第一本图书《地面观测规范》。不久,又出版了《气候学》《天气学》等气象中等专科学校教材,以及《动力气象学》等高等教材,初步缓解了由于“文革”造成的严重“书荒”问题。
1984—1993年是气象出版社初具规模,走向正轨和转型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气象出版社的领导班子不断健全,机构逐步完善,人员已发展到70多人,达到了中等出版社的规模,并把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先后制订了气象出版社“列选和书稿三审制”、“定额管理办法”、“优秀图书评选办法”、“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基本上做到了有章可循。这一阶段编辑出版的《大气科学辞典》《中国气候与农业》(中英文版)、《应用气象丛书》《农用气象丛书》《大气探测原理》等重点专业图书获得好评。英文版气象学报(AMS)于1987年正式创刊出版,是气象界对外科技交流重要的窗口。1994—2003年是气象出版社深化改革和加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在气象出版社实施了以进行结构调整、实行双向选择、引进竞争机制、改革分配办法为重点的深化改革方案。
深化改革方案从1995年开始,3年一调整,连续实施了3轮,使气象出版社的各项工作上了一个大台阶。全社人员稳定在70人左右,年出书量300种左右。在人员和出书数量均不增加或略有减少的情况下,出版效益成倍增加,总资产增加了2.5倍,固定资产增加了3.2倍,人均年收入增加了5.8倍。与此同时开展了电子出版系统建设,实现了书稿的电脑录入、编辑、排版,摆脱手工抄编书稿的烦琐劳动,提高了图书编质量,出版周期由原来半年左右缩短到3个月左右,在全国150多家科技出版社中率先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1998年搬进了2000多平方米的气象出版业务楼,办公条件大为改善。这一阶段,策划列选了《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中国气象百科全书》《中国气象史》等国家重点图书,出版了《大气海洋环流和气候的动力学》《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实验研究》《中国短期气候的模式研究》《中国五千年气候变化的再考证》《天气学教程》《气候学教程》《数值天气预报教程》《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等创出品牌、双效俱佳的图书。
2004年至今是气象出版社改革创新、持续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制定并实施了新的改革方案。在总结前三轮深化改革的基础上,保留原来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内容,对出版社的内设机构和岗位进行了适当调整。加强了出版业务管理。修订了“气象出版社聘用人员管理办法”、“图书出版合同”、“出版经费补贴合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上一阶段建成电子出版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基础上,于2005年开始建设数字化出版系统,实现了无版即时印刷。进一步开拓选题范围,加强了对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图书的出版。2008年7月,将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列入中小学生教材在安徽全省取得了突破。
现任领导
郭志武 气象出版社有限公司社长(正局级)、党委书记
组织机构
机构
气象出版社机构设置几经调整变化,截止到2015年设置的组织机构有:办公室(党委办公室)、资产管理部(含读者服务部和风云书店)、总编室(数字出版事业部)、史鉴办公室(挂靠)、第一编辑室(大气科学编辑室)、第二编辑室(地球环境编辑室)、第三编辑室(开放编辑室)、第四编辑室(科普编辑室)、第五编辑室(策划编辑室)、出版部、发行部等。组织机构图如下:
办公室(党委办公室):负责综合行政管理和协调工作,包括人事劳资、党务、宣传、督查督办、文件管理、人员教育与培训、后勤保障与安全保卫、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会工作、政府采购及固定资产登记管理等。
财务部:负责全社财务管理,包括资本运营、成本和利润核算、经营状况分析、投资计划、人员收入与其他分配支出、税务、财务预决算及财务报表等工作。
总编室:负责编辑出版业务管理、总体营销和协调,包括编制出版计划并组织落实、制定和贯彻各种业务管理制度、版权及其法律问题、图书宣传、出版质量管理、出版资料管理、对外业务合作等工作。
史鉴办公室:负责气象部门史、志、鉴类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以及气象史志类图书编撰业务的指导。
第一编辑室(大气科学图书编辑室):负责气象部门内部的业务科研、专著、教材等图书选题的组织和编辑出版。负责史、志、鉴等图书选题的组织和编辑出版。
第二编辑室(地球环境图书编辑室):负责气象部门外部地球科学领域相关专业图书选题,及局校合作相关选题的组织和编辑出版。
第三编辑室(安全与应急图书编辑室):负责安全生产类图书、灾害应急管理选题的组织和编辑出版。
第四编辑室(综合图书编辑室):负责非专业图书选题的组织和编辑出版。负责气象及相关学科科普图书选题的组织和编辑出版。
出版部:负责本社图书印制工作,包括印前、印后相关工作,生产材料的采购、保管;负责图书印装质量的检查和管理;负责气象版图书的储运工作。
发行部:负责气象版图书的市场销售和推介宣传,包括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的开拓等工作;负责渠道和网络的图书销售,以及气象版图书的网上售书、零售和邮购等工作,负责读者服务部和风云书店的管理。
人员
2011年3月之前,气象出版社为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核定人员编制为78名。其中,司局级领导职数为4名(含总编辑1名),处级领导职数17名(含副总编辑2名)。截至2015年9月31日,气象出版社实有职工人数为68人。其中,正高级专家3人,副高级专家5人;研究生以上学历22人(博士研究生4人)。
气象出版社主要承担气象科学学术著作、气象业务应用技术、气象科学研究成果与新进展、气象专业教材、气象科普等图书的编辑、出版和发行任务,积极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服务。气象出版社坚持“以大气科学为核心,积极向地球环境科学等相关领域拓展”的发展方向,竭诚为作者和读者服务。建社三十多年来,出版了各类专著、译著、气象资料、图集、规范手册、教材教参以及工具书、科普读物共计8000余种,其中上百种图书获省部级以上的各种奖励,还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出版范围不仅遍及大气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还涉及农业科学、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空间科学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主要业务
气象出版社在改革开放和稳步发展过程中,出版范围不断扩大,不仅涵盖大气科学各个分支学科和气象事业的各个方面,而且还涉及农业科学、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等领域;出版品种日益丰富,气象专著、气象教材、气象资料图表、气象科普、气象史料以及气象文化、气象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方面的图书,种类齐全,以满足气象行业各方面及相关行业的需求。此外还出版了一批面向社会需求的其他行业的图书。气象出版社建社以来一共出版了8000余种书,按种类划分主要有以下重点图书。
图书出版
气象专著
气象专著是大气科学各个分支学科,包括天气、气候、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大气探测、大气环境以及应用气象等方面的学术专著和文集。气象出版社始终把出版气象专著放在重要位置,先后出版了一批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专著,主要有《从大气环流到全球变化》《当代气候研究》《中国的全球变化预研究》《南极与全球气候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研究》《大气遥感再分析场构造技术与原理》《1998年夏季中国暴雨的形成机理与预报研究》《我国重大高影响天气气候灾害及对策研究》《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热带气旋动力学引论》《气候系统的动力理论、模型和预测研究》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究》《中尺度天气和动力学研究》《中国短期气候的模式研究》《短期气候变化成因和预测物理方法的研究》《大气中的对流与结构》《全球变暖》《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系列丛书共4册)《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系列专著共7册)《现代大气科学丛书》(8种)等。这些专著大多由气象行业院士、学科带头人和知名专家所著,反映了他们在大气科学方面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对交流学术思想、促进成果转化、提高气象科学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象教材
气象教材包括中等气象专业、高等院校气象专业学制教材和短期职培教材两部分。气象出版社非常重视气象教材出版,组织有关院校教学第一线的教授、教师和专家编著出版了专业齐全的气象教材150余种,及其他相关专业教材60余种。主要有:《高等大气物理学 》《气候物理学》《气候变化》《非线性动力学》《天气学教程》《气候学教程》《数值天气预报教程》《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天气学原理与方法》《动力气象学》《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等教材和《现代气象业务丛书》(15种)、《基层台站气象业务系列培训教材》(8种)、《防雷工程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考试参考用书》(6种)等培训教材。这些教材对提高气象教学质量和气象队伍专业素质,促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象工具书
气象工具书包括气象词典、手册、资料汇编、图表和气象历书等实用图书。气象出版社把出版这类图书当作为读者服务、为作者服务的重要内容,先后出版了《大气科学辞典》《中英俄法西气象学词典》《气象科技英语900句》《中国梅雨图集》《中国云图》《中国内海及毗邻海域海洋气候图集》《防灾减灾科学指南》《中国气象灾害年鉴》《暴雨年鉴》《热带气旋年鉴》《沙尘天气年鉴》《全国气象台站名录》《气象预报员手册》和《中华五千年长历》等系列气象历书。这些图书的出版,为气象业务、服务、科研、教学以及管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气象科普图书
气象科普图书按读者对象的不同,分高级、中级和初级三类。气象出版社非常注重气象科普图书出版,围绕气象科学知识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出版了二十余个系列,三百余种面向不同知识层次的科普读物。主要有《全球变化热门话题》(18本)《气象知识》(8本)《新编气象知识》(8本)《气象万千》丛书(18种)、《防雷避险常识挂图》《安徽省小学生气象灾害防御教育读本》《气象灾害丛书》(22种)等,还有许多其他气象图书中兼有气象科普内容。这些科普图书,对向社会大众普及气象知识,提高利用气象知识趋利避害的意识发挥了一定作用。
气象史料图书
气象出版社在中国气象局的重视和支持下,出版了一批眼前效益不明显、长远保存有价值的史料性图书,主要有:《中国气象史》《中国气象年鉴》《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丛书(32卷)《气象史文选》《全国气象部门基层气象台站简史》丛书(31卷)以及《湖南省气象志》《湖北省气象志》《深圳市气象志》多省、市、地区的气象志等。其中《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发动了全国气象部门上千人参加,历时8年,搜集了有文字以来古代、近代、现代(2000年止)记载气象灾害的资料,再按现代气象灾害种类编排而成,全书32册,近2000万字。这些气象史料图书的出版对了解和研究气象科技发展的历史,积累和传承气象文化方面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代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借鉴作用。
其他学科图书
气象出版社按照立足气象大科技,积极扩展相关领域的出版思路,组织出版了一批其他学科的图书,主要有:地学方面,出版了《英汉冰冻圈科学词汇》《地球科学“十一五”发展战略》《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研究丛书》《低碳经济》《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物理化学特征及生物活性研究》,推进了气象与相关学科的融合;安全科学方面,出版了应急管理与防灾减灾、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培训、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理论与技术等五大系列图书,在全国树立了良好的品牌;社科生活方面,出版了《希望杯数学竞赛》《五笔字型》《姓氏探源》《起名艺术与技巧》等民俗传统文化等系列图书,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荣誉
气象出版社于1996年起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良好出版社”,2人被评为“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编辑”,1人被评为“全国气象部门优秀党员”;气象版图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10多项。《全球变化热门话题丛书》(全套18册)荣获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全国科技图书第一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而且是在一等奖空缺情况下的最高奖。《防雷避险手册》及《防雷避险常识挂图》荣获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大气扩散的物理模拟》2001年荣获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1998年夏季中国暴雨的形成机理与预报研究》2003年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大气科学中的非线性与复杂性》2003年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尺度天气原理和预报》2005年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气象万千》(全套18册)2006年获第七届全国优秀气象科普作品书籍类一等奖。《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物理化学特征及生物活性研究》2007年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中国气候变化科学概论》2010年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提名奖,2011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安徽省小学生气象灾害防御教育读本》2010年获第八届全国优秀气象科普作品科普书籍类一等奖。《天气学》2009年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精品教材。
评价
气象出版社坚持“以大气科学为核心,积极向地球环境科学等相关领域拓展”的发展方向,竭诚为作者和读者服务。建社以来,出版了各类专著、译著、气象资料、图集、规范手册、教材教参以及工具书、科普读物共计7000余种,出版范围不仅遍及大气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还涉及农业科学、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空间科学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3 21:2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